防校园欺凌知识内容?小学防欺凌小知识?( 二 )


由于彼此间缺少沟通、交流、理解与尊重,不少孩子将视线投向网吧等其他场所,希望在那里找到倾诉的对象,寻求解决青春期困惑的手段 。然而,网吧在带给孩子们大量信息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接触到打斗、枪战、爆炸等场面 。
久而久之,在孩子们的心里,容易形成一种认知上的误区,认为这些暴力都是合理的,进而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模仿 。反思三:21世纪教育目标:学习、做事、相处、做人,做人是根本 有专家研究指出,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 。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 。他们的心理呈现出四个特点,首先是过渡性,从幼稚走向成熟,但是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其次是社会性,由青少年走向青年,他们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第三是动荡性,他们的情感并不稳定,容易冲动;第四是闭锁性,他们变得不太愿意对成年人、父母、老师袒露心扉 。
再加上媒体和网络的外力作用,一些影视剧、网络时有暴力镜头,这些都对青少年会产生影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校园暴力的出现,说明这些施暴者不但缺乏法制观念,更缺乏道德观念,这说明家庭在承担道德底线上的作用是失败的 。
他认为,家庭承担着让学生基本社会化的责任,学校则承担着让学生继续社会化的责任 。但在社会化过程中,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一切教育都应该以德育为先,以价值灌输为先,二十一世纪有四大教育目标:学习、做事、相处、做人,而做人是根本 。
反思四:健全校园法制教育体系,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专家建议,首先,家长应当积极履行好监护责任,解决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问题,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们学会给予和奉献,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其次,应建立健全学校的法制教育体系,通过法制课程,讲授法律常识,强化法制观念 。
再次,应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减少不良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学校在思想管理上要做到旗帜鲜明 。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立场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行动走向,这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不得不谈的问题,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思想多元化的社会 。学校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主义和享乐主义,使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 。
要帮助学生摆正自己的人生坐标,做一个“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人,一个具有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人 。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校园管理 。
学风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提高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必须切实转变学风 。
而转变学风的关键,在于以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为本,确保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良性转变 。在心理学看来,态度是指对某种对象作出的前后一致的反应,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 。
学习态度可以视为学生预先对学习中的种种情况作出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态度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持久性 。但这并不等于说态度是一成不变的,当形成态度的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态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
学校有效的规章制度建设是实现学生学习态度转变的重要途径 。因此,学校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校园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
建设文明校风 。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有良好的育人环境 。
环境和气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中国传统教育历来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孟母教子三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提出一定的具体要求 。要充分发挥专业课老师的教书育人作用,让他们的人格、修养和敬业精神影响学生 。
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 。现在一些学校为追求升学率,放弃了很多认为不重要的科目,尤其是中小学,因法律法规不作为考试的科目,一些学校甚至于虚设的教学时间都没有安排 。
在现代社会,学法守法用法,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前提 。学校一方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要用身边发生的事例及时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学校提倡什么、鼓励什么、禁止什么、反对什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