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写入在诗文后得到唐太宗极力夸赞 蝉古诗虞世南

《虞世南》古蝉诗(以诗写成 , 唐太宗盛赞)
目前已经进入盛夏 , 盛夏的印象自然离不开蝉鸣 。蝉是一种我们都喜欢看和听的昆虫 。每年夏天 , 我们都能听到蝉的鸣叫 。悦耳的蝉鸣可以轻松解除我们的烦恼 。当然 , 在某些人的印象中 , 蝉鸣也可能是一种嘈杂的存在 。人们对蝉的喜爱不仅体现在它欢快的叫声上 , 还体现在蝉身上色彩斑斓的图案上 , 这些图案往往寓意平安吉祥 , 因而成为青铜器和玉器上的装饰品 , 都体现了蝉纹的重要艺术价值 。
古往今来 , 蝉的形象几乎充斥着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 在我们身上的饰品里 , 在餐桌上的美食里 , 都能找到他的身影 。时至今日 , 我们仍然用蝉的形象来做各种文章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 , 描写蝉的诗词数不胜数 。今天 , 我将向你介绍唐代诗人余士南写的《蝉》 。


【被写入在诗文后得到唐太宗极力夸赞 蝉古诗虞世南】唐朝:虞世南
蝉像帽子上的流苏一样低垂 , 触角吮吸着清澈的甘露 , 声音从直直的舒朗树的枝桠间传播开来 。
蝉离蝉远是因为蝉在高树上 , 不靠秋风 。
这首诗写于初唐 , 是唐朝逐步走向繁荣的关键时期 。从这一时期的诗歌中 , 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此时 , 李世民刚刚继位 , 诗人成了弘文博物馆的学士 , 同时也是朝廷官员 。这位诗人虽然身居高位 , 但从不自大 , 而是勤奋踏实地工作 。因此 , 他很受李世民的赏识 , 经常被邀请参加一些庆祝活动 。一天 , 李世民邀请了弘文馆所有的单身汉去欣赏海塘的美景 。他们一起谈论诗歌和绘画以及海池的美丽景色 。李世民兴高采烈的时候 , 问大家最近有没有新的诗歌作品 。稍加思考后 , 诗人唱出了这首诗 。

这是一首咏物诗 , 诗中描写的对象是蝉 。诗中 ,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 , 贪婪地吮吸着甘甜的露珠 , 稀疏的梧桐树林中不断传来蝉鸣声 。蝉的声音能传得那么高 , 主要原因是它站得高 , 不是靠秋风的力量 。这首诗一经唱出 , 里面美丽的画面吸引了李世民皇帝和其他在场的客人 , 所有在场的客人都对这首诗赞不绝口 。
这首诗的第一句描写了蝉在吸露时的动作 , 也是为了衬托下面蝉的高尚品德 。“鸾”字是古人系在下巴上的帽带的延伸 。我们都知道蝉的头上也有“鸾”形的触须 。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也体现了诗人对蝉的喜爱 。后半部分主要描写蝉自上而下饮花蜜的高贵品质 。古人认为蝉人格高尚 , 是一个高尚的隐士形象 。这句话虽然表面上是在描述蝉的生活习性 , 但是每一句都表达了蝉的高尚品格 。

第二句主要是对蝉鸣细致入微的描写 。其实整个夏天我们记忆最深的就是蝉的鸣叫 。我们也从它们的鸣叫中知道了他的存在 , 诗人也着重描绘了蝉的鸣叫 。所有的诗都有这种对蝉鸣的描写 , 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描写 , 才凸显了诗人对蝉的大爱 。但是 , 蝉之所以传播的很远很广 , 并不是靠秋风的力量 , 而是靠站的位置高 。这句话也是诗的主旨 。有真才实学 , 才能走得更远 。这首诗现在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

诗人对蝉的喜爱是有目共睹的 , 我们可以想象李世民对这首诗的赞美 。就是这首不掺杂任何其他感情的诗 , 也预示着唐朝即将迎来盛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