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量和商榷的不同是语体色彩的不同?商讨与商榷的区别 从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上进行区分?( 二 )


商量,是交换意见,一般的普通的具体的事情 。商榷,是商讨,商量讨论,多是重大的、较为复杂的事情 。
Q5:商榷、商量、协商 三者的区别?
1、含义不同
商榷:是商讨、讨论、协商的意思
商量:1.交换意见 。2.商讨 。3.购买,问价
协商: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
2、用法不同
商榷多用于比较正式的函件 。比如一些学术讨论的文本,经常出现商榷的字眼 。
商量比较口语化 。
协商一般多用于政治场合 。
扩展资料
商榷的引证解释
指商量、讨论 。
《北史.卷三十二.崔挺传》:商榷古今,间以嘲谑,听者忘疲 。
《南朝梁.锺嵘.诗品序》:每博论之馀,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 。
左思《吴都赋》:“剖判庶士,商榷万俗 。
商量的引证解释
1、商决;计议;讨论 。
《易·兑》“商兑未宁” 三国·魏·王弼 注:“商,商量裁制之谓也 。”
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三回:“旋与各部统领,商量和战事宜,大众怵于前创,都是赞成和议 。”
巴金《秋》一:“他们有很多事情要跟你商量 。”
明 施耐庵《水浒》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众人道:“老爷,今日事已做出来了,且通个商量 。”
2、交换意见、办法 。
《北史·隋房陵王勇传》:“太子毓德东宫,左右何须强武?如我商量,恒於交番之日,分向东宫上下,团伍不别,岂非好事邪?”
《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如今有个商量…… 程师老爷 替想想行得行不得?”
3、估计,估量 。
宋·赵长卿 《蓦山溪·忆古人诗云“满城风雨近重阳”因成此词》:“满城风雨,又是重阳近,黄菊媚清秋,倚东篱商量开尽 。”
4、准备 。
宋·舒亶《菩萨蛮·次韵张秉道》词:“密叶似商量,向人春意长 。”
元·张可久 《秦楼月》曲:“催归去,吴山云暗,又商量雨 。” [1]
5、买卖时还价 。
《敦煌变文集·董永变文》:“家里贫穷无钱物,所买(卖)当身殡耶娘 。便有牙人来勾引,所发善愿便商量 。长者还钱八十贯,董永只要百千强 。”
协商的用法示例
1、“协商会”期间,双方应签署协商会议纪要,以此作为初步设计 。
2、这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 。
3、本合同一经双方签字后立即生效,未经双方同意,不得任意终止,如有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可另行协商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商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商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协商

Q6:“商量”和“商榷”的辨析
一、句法功能
1.作主语:
商量(商榷)是什么意思?
2.作谓语:
“商量”
谦虚的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随时向别人请教,并懂得尊重别人,有事和大家商量 。
“商榷”
对任何人,他都以平等的态度共同探讨商榷,绝不强加于人 。
提出几点意见,与诸位商榷 。
3.作宾语:
“商量”
骗你没商量 。
4.作定语:
“商量”
该局的一位负责同志用一种没有商量余地的口气告诉采访人员:“从现在开始,凡在东阳注册的建筑队一律不得进入杭州承揽建筑业务 。”
“商榷”
假如会议记录在内容上有商榷的余地,则可即时改正,因为与会者在这个时候对会议经过仍然记忆犹新 。
5.作状语:
“商量”
我总是鼓励我们的同志更大胆一些 。关键是两条 。第一条就是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决心要坚定,步骤要稳妥,还要及时总结经验,改正不妥当的做法 。
“商榷”
由上可以看出,“商量”和“商榷”在作主语的时候,都只能用在特指的情况 。在作谓语的时候,“商量”和“商榷”在句法上并没有区别 。这两个词都不可以作补语 。“商量”可以作宾语和状语,而“商榷“几乎没有这样的用法 。
二、词语搭配
商量商榷
商量对策(√)商榷对策(?)
商量问题(√)商榷问题(×)
商量着办(√)商榷着办(×)
商量办法(√)商榷办法(×)
商量解决(√)商榷解决(×)
商量商量(√)商榷商榷(×)
共同商量(√)共同商榷(√)
小声商量(√)小声商榷(×)
反复商量(√)反复商榷(×)
有待商量(√)有待商榷(√)
值得商量(√)值得商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