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必知 伤寒六经求真( 三 )


例如,在《苏文至真大论》中,他说:“阴阳的第三部分是什么?齐伯:齐有多少种不同的用途?”多少是量的概念,将阴阳一分为三,强化了《易经》中三阴三阳“少、强、老”的量的概念 。在《难经·七难》中,当三阳与时、日相结合,提出三阳时,既体现了阴阳量的概念,又包含了三阳与时的关系 。这是医家对杨三家认识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苏文六解藏象论》、《苏文太阴阳明论》等页中,将三阳三阳学说与脏腑经络相结合,赋予了三阴三阳以脏腑经络脉等“形”的概念 。
《苏文热论》外感发热的三阳学说,以致病因素的发病时间为依据,结合三阳学说,不仅应用了原有的位置、时间、数量等认识论概念,而且结合人体脏腑的形质,指出了发热的转化顺序,隐含着常病的思想,是三阳学说“形”与“名”相结合的典范 。在这个联合体中,虽然也提出了“三阴三阳气”的概念,但这只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还没有升华到对人体功能的认识 。因此,这一阶段是三阳学说的认识论思想“名”与脏腑经络“形”的结合,即医生将哲学概念移植到自然科学领域的阶段 。它是中医从神权医学向哲学医学转变的划时代标志 。
阴三三阳“应用”综述
仲景收集了东汉以前诸子、医家的三阴三阳学说,继承了形名结合的理论体系,并结合自己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临床经验,使三阴三阳学说更加完善 。阴三的中直三阳学说不仅有“形名合一”的概念,而且赋予了“用”的概念,即功能,这就是气化 。包括两个方面:一、六经六气标本从化;是脏腑经络的物质基础之间的转化 。
前者反映了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统一的整体观念,是三阳学说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 。它具有辩证思维和唯物观点,是原三阳学说中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应用 。在阴三山阳和刘琦的标本之间,这种疾病仍然是一种渐变到突变的过程 。六气和阴阳各有主次、强弱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正常,是六经生理病理的界限 。从化标本气化异常,导致六经疾病千变万化,错综复杂 。
后者反映了人体内部的整体观念,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五脏六腑的作用下,气血津液相互转化,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仲景在《伤寒论》中揭示,既然三阳被赋予了内脏、经络和其他形式的概念,它们的功能活动也必然是隐含的 。比如三阳之重在气与津液之间的转化,太阳病津液不化气,而变成寒热,储水,治则发汗利尿;阳明邪气不融于津液,而成燥热,故治生津止泻 。可见,仲景不谈气化而不离气化,并在三阳中隐藏了功能的概念 。是脏腑经络气化,脏腑经络是时间空的物质基础 。因此,可以认为这一阶段的三阳学说是一个名、形、用(即六气样本的功能活动来源于化学转化和脏腑气化)相结合的六经系统学说 。
阴三三阳“意象”的禀赋
《伤寒论》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将外感热病的发展过程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分为六个证候集,并将与经络相关的证候归入各个经络 。运用经络的辨证诊断方法,对温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严重程度进行识别 。阴三阳代表了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即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转归分为六类,并赋予六经以病证的概念 。至此,六经有了一个全面的名、形、用、象的概念,这是六经的精髓 。
总结伤寒病程中复杂的脉证,我们可以以六经的名义将其分为六个证组,或六个阶段 。证候的发生是自然的,而证候群的建立是人为的 。自然发生的证候是千变万化的,不是统一的,只选取比较一般的症状 。所以六经的每一个证候群,从空来说,并不包括每个阶段的所有证候,往往这条经络中的一个证候在另一条经络中发现,而另一条经络中的一些证候在这条经络中发现 。也有可能同时看到两个或三个经络的证候,一旦证候还没有消失,就会看到另一个经络的证候 。从时间上来说,某一经络的证候群并不是按照病程来划分阶段的,也不代表疾病的发生和病程是按照六经的顺序演变的 。
综上所述,六经理论在从《易经》到《内经》和《难经》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具备了量、位、时、势的认识论概念 。还包括脏腑、经络等形质概念 。仲景引用“三阳”理论,赋予“三阳”以功能活动的概念,将疾病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与六经统一起来,从而使“三阳”成为一个形、名、用、象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综合概念 。
因此,探究仲景三阳六经学说的精髓,必须从形、名、用、象四个方面去理解,才能得出完整的、令人信服的结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