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千万人起早贪黑追《狂飙》,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上头?( 三 )



如果说 , 《人世间》提供的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所说的“悲悯”情绪;那么 , 《狂飙》满足的则是观众“大丈夫当如是”的梦想追逐 。 在高启强身上 , 大部分人投射的是一种“镜像情感”:他的所作所为都是错误的 , 但他完成了我所做不到的事 。 人们总是会将情感代入强者视角 , 掩盖自己的卑微与渺小 。
复仇的困境与出路
但仍要看到 , 复仇叙事绝不是万能解药 。 尤其对国产剧来说 。
就目前的影视创作来看 , 复仇叙事面临的困境起码有三种 。 首先是逻辑困境 。
即使是复仇 , 也要讲究行为逻辑 。 《三体》中的叶文洁 , 之所以能犯下滔天大错还被读者原谅 , 是因为她的逻辑合辙 , 《复仇者联盟》里的灭霸则不然 。
其次 , 是意义困境 。 复仇者是唯一驱动力 , 一旦复仇完成 , 一切就都没有了意义 。 对复仇者来说 , 复仇完成了 , 自我价值体系也就崩塌了 。
ETO的目标是主降临 , 但三体人真到来了 , 他们顿时失去了抗争动力 。 《财阀家的小儿子》即将复仇完成 , 但编剧找不到更好的结局方法 , 只能给出最笨的解释:这是一个梦 。 《猪猡之王》似乎给出了唯一解:同堕地狱 , 一起毁灭 。

还有创作困境 。 目前市面上出彩的复仇剧 , 多是韩剧 。 近十年 , 影视从业者总在向韩剧学习 , 复仇剧似乎很值得学 。 但不可否认 , 韩国的民族文化 , 与中国的民族文化差别太大 , 想直接借鉴过于困难——不只是审查的困难 。
如果说 , 日本的民族文化是菊与刀;那么 , 韩国的大众情绪挣不脱一个恨字 。 恨文化 , 深埋在韩国人的骨血中 。 韩国学者金烈圭在《恨脉怨流》中写道 , 恨是韩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 是韩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情感和行为方式 。
脱离了文化土壤的创作 , 就是无源之水 。 因此 , 国产剧要讲好复仇故事 , 就得借助更巧妙的技巧 。 比如 , 《纵有疾风起》就铺垫了一个创业故事 , 《狂飙》是扫黑除恶的典范 , 《平原上的摩西》走的是文艺腔调 , 几乎都在反弹琵琶 。

《平原上的摩西》
不过 , 从《狂飙》《纵有疾风起》以及一众韩剧的经验来看 , 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 首先就是喜剧化消解严肃性 。 《狂飙》揭露的尺度大不大?比起《人民的名义》和前几年脍炙人口的几部悬疑剧 , 不小 。 但它却丝毫不给人一种凌厉感 。 主要原因是它将很多残酷的行径做了游戏化的处理 。 比如 , 喜剧人徐江(贾冰 饰) 。
其次 , 是国仇家恨的演绎 , 将复仇内核与主流意识形态平滑地对接起来 。 正映的电影《满江红》 , 内核也是复仇叙事 , 还是非常残酷的“邪典”式故事 。 但它最终表征为一种大众能轻松接受 , 甚至为之精神一振的泛主旋律作品 。

鲁迅曾说 , 文学这种东西是最无用者所为的 。 有实力的人并不开口 , 就杀人 , 只要讲几句话 , 就要被杀;即使幸而不被杀 , 但天天呐喊 , 叫苦 , 鸣不平 , 而有实力的人仍然压迫、虐待、杀戮 , 没有办法对付他们……
客观地说 , 复仇叙事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 于现实毫不增减 , 也不能真正手刃仇敌 。 它更像一种对现状的“无能狂怒” 。 但观众需要它 。 在今天 , 白毛女式的叙事已经不再被视作方法 。 不确定性多了 , 越来越多的人只愿意指望自己 。
复仇叙事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 但可以为弱者提供一条纾解情绪的通途 , 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抚慰 。
【文/马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