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看《无名》,我就是冲着程耳来的

无名|看《无名》,我就是冲着程耳来的

文章图片

无名|看《无名》,我就是冲着程耳来的

文章图片

无名|看《无名》,我就是冲着程耳来的

文章图片

无名|看《无名》,我就是冲着程耳来的

文章图片

无名|看《无名》,我就是冲着程耳来的

文章图片

无名|看《无名》,我就是冲着程耳来的

文章图片

无名|看《无名》,我就是冲着程耳来的

文章图片

无名|看《无名》,我就是冲着程耳来的

在这个混战的春节档 , 《无名》似乎一不留神处于了漩涡的中心 , 关于它方方面面的讨论都很激烈 。
争议声中 , 《无名》依然在资深影迷和核心观众群中保持着口碑优势 , 但也不否认 , 有不少观众对于程耳式的导演风格技巧还不够熟悉 , 可能走出电影院时 , 没有get到影片的主要妙处 。


这篇文章就是专门写给既被《无名》的叙事和影像魅力所吸引 , 看完又有一点小迷糊的观众朋友们 。


在路演中 , 有一位观众提到片中角色缠斗的方式 , 让她想起小时候看到一部电影里相似的人物动作 , 但不记得片名 , 程耳导演说那部电影就是他拍的《边境风云》——
这次相认真是意味深长 。
因为巧合其实并非巧合 , 这两部电影中的杀人手法都是一直在重复这种缠绕动作 。 往大了说 , 也不仅是动作场面 , 《无名》中还出现了不少对细节看似不经意的重复刻画 , 比如反复擦拭血迹 。 除了人物动作的重复 , 还有环境的重复 , 以及镜头组接形式的重复 , 等等 , 这些设计构成了程耳电影语言的一个主要特色 , 归根结底它们的意义在于 , 反复启动人的记忆机制 , 从碎片开始构建整个叙事的结构 。 所以不论是动作细节 , 或是剪辑风格 , 最后都和怎么讲故事有关 。 程耳是一个叙事高手 , 但他跟我们所熟悉的平铺直叙式线性叙事不同 , 他对于时空有另外一种感知方式 。 他的电影常常以非线性叙事的逻辑方式构建 , 打破原有的时空关系 , 把叙事变成一次解谜游戏 。
让他声名鹊起的那部《边境风云》 , 采用首尾相接的环形叙事模式 , 以小而精巧的方式初显创作野心 , 获得不少影迷的青睐 , 将他视为一个未来可期的新导演 。 到了《罗曼蒂克消亡史》 , 更是一次程耳式叙事的狂欢 。 他得到更好的机会大显身手一回 , 全面展现他的叙事能力和风格 , 终于竖起属于自己的金字招牌 。 而《无名》 , 可以说是程耳个人叙事风格进一步走向成熟的作品 , 他以更精致的镜头与更凝练的笔触 , 用非线性叙事的手法重构了一个迷离的历史时空 。
时间 , 是我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方式 。 掌握一件事的时间顺序 , 是一种常见的理解事物的惯性思维 。 时间也因此成为解读《无名》一个关键 , 也是程耳导演所擅长的非线性叙事的迷人之处 。 他将原本的时间线索割破 , 重构组合成一种新的时间逻辑 。 可能这个世上本就没有时间 , 宇宙的生命是无涯的 , 而人类依照宇宙的运行规律划出等份的刻度 , 从而有了对时间的感知模式 。
我们以真实历史事件为依靠 , 也可以找到《无名》的时间刻度所在 。 片中用字幕的形式给出了11个时间节点 , 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 到1945年抗日战争全面胜利 。 整个故事历经八年时间 , 作为一部120分钟左右的电影来说 , 是较大的一个跨度 。 采用这样一种叙事模式 , 有两个原因 , 一是制造悬念 , 二是符合人的记忆模式 。 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 , 《无名》以悬念为核心娱乐效果 , 观众走进电影院 , 就是接受了导演发起的一次谜题挑战 , 所有破解谜题的细节和信息都已经巨细靡遗展现在每个镜头之中 , 享受头脑风暴既是一种观影的乐趣所在 。
被打乱的时间线其实互为因果 , 我们先看到的是人物的行为 , 但是要了解人物的行为逻辑 , 就需要切换到过去的某一个时空 , 进入到所谓决定性因素时刻 , 才能理解他做出这个行为的原因 。 同时 , 这也是一种制造悬念的高级手法 。 例如影片的开头 , 周迅饰演的陈小姐在香港 , 有人请她喝了一杯咖啡 , 但她没看到那个人是谁 。 但我们作为观众看到了 , 虽然不明白二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 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 但是一个悬念的种子就此埋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