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鹏|沉寂7年,他再一次颠覆了国产动画( 三 )


这就是代价 , 因为你想做不一样的 。


《深海》概念图:海底

▲电影中的“深海大饭店”
坚定地选择用粒子 , 也和我们的故事有关 。 故事里的世界不是明确的 , 最初也是想做关于意向、情绪的表达 。 后来我们想 , 我们用粒子堆积一个世界 , 现实世界不也是这样吗?
每一个粒子可能是你的一句话、一个日期、一点趣味 , 共同构成了你脑海中的世界 。 我们特别兴奋 , 这不光是一个技术、一个审美 , 它也在讲这个世界的故事 , 构建我们的故事 。


▲正在工作中的田晓鹏导演
这部电影制作周期一共有7年 。 前1年多一直在开发故事 , 后来两年 , 剧本和分镜逐步完善 。
第一次看分镜的时候 , 我痛哭流涕 , 我觉得故事内核非常好 , 所以前期我也没参与太多 , 想给导演留更多空间 。
2019年是一个分水岭 。 当时我们粒子水墨技术也研发出来了 , 也做了很多设计 , 但都是些片段 , 怎么把全篇要做的风格定下来?大家卡住了 。
公司只有60多个人做研发 , 人不够 。 靠外包也不行 , 因为没钱 。 就算有钱 , 当时也不知道这个研发到底要用多久 , 1年?两年?不确定 。
而且这60个人里 , 有很多人也不知道导演到底要什么 , 为什么这么做 。 之前已经有大圣、哪吒这样的成功IP了 , 做这些有意义吗?大家不理解你怎么这么多要求 , 是故意在较劲吗?
当时钱快用完了 , 人也没有 , 怎么搞技术创新?一切就像一个空谈 。 整个团队开始变形 。

▲对田晓鹏来说 , “创新”是最重要的(截图来源:《深海》幕后纪录片)
田导每天都想革自己的命 。 我的印象里 , 他那个房间的灯永远很暗 , 只开一个小小的灯 。 他不是非常擅长表达 , 很难让周围人理解他究竟在坚持什么 。 那是一个孤独的人 , 在做一件孤独的事情 。
我总觉得 , 他心里有小小的火焰 , 就像他屋里那个小灯 。 我真心希望有一天那火焰能爆发出强烈的能量 。
而且说实话 , 我从没见过那么勤奋的人 。 他永远9点到公司 , 凌晨2、3点再走 。 好像时时刻刻都有事在做 , 不停地检查这个 , 检查那个 。 原本我以为是那段时间比较忙 , 等动画片做出来才恍然 , 7年 , 他每一天都这样 。
他经常逮着我就说:“我觉得这里还能更好 , 那里还不够好 。 ”


《深海》制片人易巧接受“一条”采访
其实一开始 , 我也非常不理解他的坚持 。
以前我做前期要跟很多项目对接 , 所以我会直接下死命令 , 这个项目就要这个时间做出来 。
当时《深海》已经做了4、5年了 , 我问他们 , 再过一年能不能上?他们模模糊糊地说应该可以 。
但等我仔细一问 , 特效只做了几分钟 , 灯光视效 , 很多研发都没做 。 我又不傻 , 你们骗不了我 , 这肯定不可能啊 。
我就不明白 , 怎么会那么慢啊?但等我深入其中才发现 , 因为以前的经验都不能用 。

▲《深海》概念图:梦魇之眼
按理来说我应该跟他们对抗 , 让他们快速完成 。 但确实前一个镜头很好看 , 到下一个就不好看了 。
我慢慢意识到 , 没什么可以取巧的 。 我们自己选了这条困难的路 , 就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 过了3个月 , 我就融入他们了 。
2020年、2021年 , 我们一边制作一边研发 。 我从各个部门找最有能力的人 , 不管他资历如何 , 是不是小孩 , 只要东西做得好 , 直接提上来做主管 。 幸运的是 , 终于找到了一群理解这件事的人 。 最后有了一个40多人的团队 。


▲电影团队正在模拟电影中的画面
他们是信念感很强的人 。
为了研究光线和空气里的灰尘 , 他们可以找一家电影院 , 在那里足足坐一整天 。
一群人开着投影 , 就盯着那束光 , 观察里面的灰尘怎么运动 。 我特别不理解 , 观众也看不出来 , 为什么要花这个时间?
直到我看到女主撕幕布的一场戏才明白 。 其实所有细节都在辅助他们做人物的表演 。
他们研究玻璃、彩玻璃、投影仪分别打出来什么光 , 是想看看到底哪一种光 , 打在人物脸的哪个部位 , 才是让人看起来最有审美的 。
包括那场戏里 , 女主角撕幕布 , 撕开后灰尘怎么运动、幕布被撕开后中间的纹理怎么断裂 , 然后怎么弹开 , 在空中又有怎样的舞动?无数的细节都要观察到位 。

▲田晓鹏导演正在讲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