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常见的两大难题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方法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中的两个常见问题) 。
肺炎支原体(MP)已成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其高峰年龄为学龄前和学龄儿童 。
MP感染全年均有分布,北方多在冬季,南方多在夏秋季,每3 ~ 7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暴发多发生在学校、托育机构、夏令营等封闭群体中 。其中,10% ~ 40% MP呼吸道感染会发展为肺炎,即肺炎支原体肺炎(MPP) 。
由于MPP临床表现复杂,实验室诊断存在误差,可能导致临床误诊和漏诊 。MPP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MP-IgM仅在感染后一周左右才能检出,早期诊断困难 。此外,MP‐IgM快速筛查的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MP感染 。
此外,一项关于急性Q热肺炎流行情况的研究显示,Q热肺炎患者由于交叉反应,在资源网络中可呈MP‐IgM阳性,易误诊为MPP 。高度怀疑MP感染的儿童可以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治疗,这些抗生素对支原体(一种细胞内病原体)具有独特而有效的抗菌活性 。同时,可以进一步检查以做出明确的诊断 。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儿科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也在增加 。该病症状不典型,病程相对较长,易反复发生 。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出现支气管炎、扁桃体炎、毛细支气管炎 。
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案有激素、中药、抗生素等多种,临床上常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是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有效抑制支原体相关蛋白的合成 。
代表药物有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其中红霉素有一定疗效,但儿童年龄较小,不良反应较多,难以推广 。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渗透性强,半衰期长,单次给药后血药浓度可维持2天 。
肺炎支原体通过飞沫传播,侵入呼吸道黏膜,并通过其特殊的结构,紧密吸附在易感宿主的细胞膜受体上,增殖释放有毒物质,如过氧化氢、酶、膜脂等 。,造成组织损伤 。
【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常见的两大难题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方法】基本病理改变为间质性肺炎和急性毛细支气管炎 。镜下可见局部黏膜组织充血、水肿、增厚,细胞膜受损,上皮细胞纤毛运动消失,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细支气管内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坏死上皮细胞 。
快速主动控制感染是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重要环节 。雾化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混悬液是一种新型的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具有较高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力,能抑制呼吸道炎症细胞和介质的释放,减轻呼吸道过敏反应,减少黏膜水肿和黏液分泌,修复呼吸道,快速缓解临床症状 。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雾化吸入丙酸氟替卡松的有效率为98.33%,明显高于单独使用阿奇霉素的序贯资源网络治疗,这进一步告诉我们,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以更快地改善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症状和控制病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