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民族节日有哪些历史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重阳节(农历九月九)、花朝节(二月13-二月17)、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等 。
春节(正月初一)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因此,这一天是春节庆祝中最隆重的一天 。
文章插图
元宵节(正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
文章插图
龙抬头(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是中国传统节日,也叫龙抬头,又称青龙节、春龙节或者春耕节、农事节等,“龙抬头”预示是春暖花开,阳气生发,雨水始落,春耕开始,蛰虫出现,万物复苏 。
“龙抬头”源于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人们将这天作为一个好日子 。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自古以来,人们在“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文章插图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还被称为菊花节、茱萸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 。
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有的专家考证,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
文章插图
花朝节(二月13-二月17)
花朝节,(发音:huā zhāo jié)是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举行 。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
文章插图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
文章插图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代表着“初始”,代表着炎炎夏日的到来 。按照时间推算,它所在的月份,又被称为“午月”,因此这一天便被人们称作端午 。
吃粽子是全国各地共同的习俗,已经维持了好几百年 。在古代,粽子也被称为角黍,筒粽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入汨罗江自杀,当时的人们为了保护这位伟人...
文章插图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是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双七节,乞巧节,女节,少女节,香桥会和巧节会等,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 。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 。
推荐阅读
- 中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是什么?
- 岁寒三友是指哪三个?
- 扒一扒所谓外交官眼中的印度 中国和印度外交怎么样
- 人体一共有206块骨骼 人骨头206块为何中国人少两块
- 中国人204块骨 少哪两块 中国人骨头204,外国206块
- 人骨头206块为何中国人少两块 人体的骨骼共有206块
- 中国十大名茶之武夷岩茶
- 江西庐山盛产什么茶?庐山出产的中国名茶
- 中国旅游必去的十大景点有哪些?
- 彪是什么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