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客观吗,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区别-


华盛顿邮报客观吗,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区别-

文章插图
The Post虽然没有拿到奥斯卡,但绝对是一部行业内的好电影,尤其是在川普当选后媒体不断被贬低的环境下,任何诋毁他的报道都能算是fake news,甚至造出“alternative facts” (替代性事实)这种混淆黑白的术语,美国媒体面临的压力并不比当年揭露越战机密文件时小 。在这种环境下,新闻自由、政府问责这类宏大的、在民主国家已被当成理所当然的规则现在需要重新被审视 。这也就是这部片子在当今美国的现实意义 。
这部影片比“聚焦”选材更宏大,更关乎国家利益,五角大楼文件让尼克松政府声誉全无,随后的水门事件更是直接使他下台,这背后的推手都是坚持大众有知情权的媒体 。斯皮尔伯格导这种主旋律影片还是最拿手的,整部片子非常工整,叙事节奏紧凑不拖沓,一气呵成 。梅姨和汤姆汉克斯的演技自是不必说,自然舒展,对细节的把握也很好,尤其是最后关头决定到底涉密文件明天见不见报的时候,团队的人电话会议让正在参加派对的梅姨拿主意,梅姨嘴角的抽动让人几秒就读懂了她内心艰难的权衡与挣扎,正是这种微妙的细节处理成全了影片叙事的情感高潮 。好的演员就是这样,不需要炫技,张弛力度仿佛已经内化在人物身上,完全不需要刻意去演绎 。
经典的片子都会留下几句经典台词,看完这部片子大家都记住了Ben说的:“保护出版权最好的方式,就是出版”,以及胜诉的时候法官那句“新闻是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统治者” 。这两句话都是对新闻理想的重申,是对民主国家媒体应该作为“第四权力”而存在的演绎 。至今,打开“华盛顿邮报”的官网,还能看到The Washington Post 下面那一行小字“Democracy dies in darkness”(民主死于黑暗),令人深思 。
华盛顿邮报客观吗,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区别-

文章插图
此外,这部影片中还有对男女平权的探讨,梅姨扮演的报社继承人从一开始被董事会男性成员diss为一个不能担当重任的女人到后面成为一个在面临繁杂利益纠葛却勇于坚持新闻正义的女性管理者,这一历史事件也完成了对《华盛顿邮报》前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职业生涯的重塑 。
不知道《华盛顿邮报》的中国人可能不少,可是不知道“水门事件”的人可就很少了 。
【华盛顿邮报客观吗,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区别-】当年就是因为《华盛顿邮报》两位不知名的小采访人员发现了旁人轻易会放弃的一条新闻线索,穷追不舍,最后才将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来下马来 。
当然也少不了《华盛顿邮报》的编辑们慧眼识珠,知道这条新闻的价值 。自《华盛顿邮报》揭穿了“水门事件”幕后把戏以后,美国的平面媒体大出风头 。那以后,越来越多的报纸杂志都把目光盯在了美国的政客们身上 。美国的媒体也开始分成了两大阵营 。
《华盛顿邮报》的政治立场中间偏左 。多刊登严肃的政论性文章 。而该报专栏作家的文笔更是了得 。抛开政治立场不说,其文笔不亚于任何一篇英语专业高年级精读课课文 。
《华盛顿邮报》的网站属于收费网站,或者说,每月如果阅读文章超过五篇,以后再继续阅读就开始收费 。尽管要掏钱,还是建议中国读者多去访问《华盛顿邮报》网站 。
Tags: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