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克制重骑兵,古代如何克制骑兵-( 二 )


丁旿率700死士,朱超石率2000重甲步兵,总共2700名晋军,在黄河北岸列阵,大战三万北魏骑兵(部分为具装骑兵),晋军的武器主要是重弓与长槊 。
双方大战经日,以北魏骑兵惨败而告终!
谈到步骑结阵会战,不说一下郾城之战,对不起岳爷爷!
郾城之战,是在平原地区骑兵步兵双方摆开阵势厮杀的典范战例,是标准的以煌煌之师对堂堂之阵,交战双方硬碰硬,都没有偷奸耍滑 。

古代怎么克制重骑兵,古代如何克制骑兵-

文章插图
个人认为,重甲骑兵的巅峰时刻就是金兵的铁浮屠,再往后,很少有将领愿意让自己的骑兵背这么重的铁甲了 。
铁浮屠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显著 。
重,不灵活,损失了骑兵的机动性 。
也正是因为重,防护力强,像坦克一样,一旦发动起来,冲击力惊人 。
很少有步兵军团愿意并且能够硬扛“铁浮屠”的正面冲击 。
除了岳家军!
汉民族被逼入墙角摁到绝境激发出来的爆发力在岳家军身上惊人地体现出来 。
岳爷爷面对铁浮屠,摆出的就是万人大阵 。
下砍马腿上刺眼,这一仗打出了那句名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03,斫营骑兵部队劳动力有限,夜间休息的时候难以修建坚固的营寨,易于攻入;
夜间昏暗,骑兵难以发挥冲击的威力,再加上夜间战马都解除了装备,这些都是“斫营”的便利条件 。
370年,东晋寿春守将袁真投降了前秦,前秦苻坚派骑兵两万前往增援 。恒温的军队就采取斫营的战术,夜间发动袭击,大败前秦骑兵,并乘势收复了寿春,保住了东晋的淮河防线 。
斫营看似凶险,实际上是攻击无防备的敌人,比战场上正面厮杀危险系数低很多,只要能在天亮之前逃回安全地点即可 。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也曾成功斫营,带领五十人夜袭金兵大营,将叛徒张安国擒拿,押回南宋受斩 。
斫营是步兵对骑兵的有效作战方法,大部分的时候未必能击溃敌军,但至少,疲敌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在实际作战中经常被使用 。
04,倚矛、拒马坑、壕沟……所谓倚矛,就是将长矛迎着敌人的骑兵斜插在地上,用于阻止敌方奔驰的骑兵 。因为特别易于操作,所以在实战中被广泛使用 。
西晋末年,巴氐人李特叛乱,在成都城下与守城的晋军作战,晋军就采用倚矛的方式成功地阻滞了叛军骑兵的进攻,李特的侄子李荡就是“触倚矛而死” 。(晋书.卷一百二十)
北魏时,尔朱氏控制朝政期间,尔朱天光与关西的敕勒部族万俟氏作战时,就曾“密令军士多造木枪”,在预定的作战区域遍立倚矛,结果大破万俟氏,俘虏其首领万俟道洛 。(魏书.尔朱天光传)
至于拒马坑、壕沟等等,大家都耳熟能详,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
再多说几句 。
最奇葩的对抗骑兵方法,非宋朝的“植树”法莫属!
宋太宗赵光义高粱河大败之后,收复幽云无望,河北大平原无险可守,于是下令在北方宋辽边境遍植榆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至北宋中期,竟然真的凭空构筑了一道“森林防线”!
据南宋王明清的《挥塵后录》记载,“瓦桥一带南北分界之所专植榆柳,中通一径,仅能容一骑” 。
瓦桥关位于今河北雄县,是宋辽分界线,本是一马平川,五代时期的契丹骑兵在这里纵横驰骋,到了北宋真宗时期,“仅能容一骑” 。
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北方边臣报河北西路榆树柳树总数已超过三百万,宋真宗甚慰,赞曰:“此可代鹿角也!”
【古代怎么克制重骑兵,古代如何克制骑兵-】宋朝的植树法确实限制了契丹、金骑兵的机动性,无奈后期大名府帅所选非人,汴梁城下的宋军京师又太弱,靖康之耻还是无法避免 。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书目:三国志、晋书、魏书、后资治通鉴长编 。
步兵打骑兵靠地形 。
骑兵打步兵砍空间
Tags: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