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于魁智说:杨派传人不受天津观众的检验,就不能算真正的杨派传人

于魁智|于魁智说:杨派传人不受天津观众的检验,就不能算真正的杨派传人

文章图片

于魁智|于魁智说:杨派传人不受天津观众的检验,就不能算真正的杨派传人

文章图片


1998年2月 , 于魁智首次以领衔的身份率团来津 , 在中国大戏院演出三天 , 赴津前夕 , 《今晚报》记者董鹏采访了于魁智 。 于魁智对于天津的观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 并在演出前拜会了津门戏迷 。
于魁智认为 , 天津观众的欣赏水平是一流的 , 在这地方唱戏不能有任何闪失 , 台下的观众全是内行 。 ……杨派传人不到天津 , 不受天津观众的检验 , 就不能算做真正的杨派传人 。
久慕津门舞台神交沽上知音
一一
于魁智来津前与记者一席谈
作为京剧演员 , 于魁智有这样一个心愿 , 要在天津的舞台上亮亮相 , 谁不知道这里是出好角、出大角的地方 。 特别是杨派剧目 , 津门观众更是有眼光的 。 借助福光春色京剧晚会 , 于魁智
(1996年)
2月6日至8日将在中国大戏院粉墨登场 。 以领衔主演的身份来津 , 于魁智是第一次 。 在接受记者采访中 , 他谈到了自己和所热爱的京剧事业 。

于魁智近照
一谈求学之路
于魁智并不像外界人们猜测的那样是京剧世家出身 。 他介绍自己时说 , 我的父亲在企业做管理工作 , 母亲在学校做钢琴教师 , 如果说我对艺术的热爱 , 那就是或多或少受母亲的影响 。
于魁智10岁 , 被老家的沈阳京剧院从学校合唱队挑走 。 从懵懵懂懂进人京剧艺术之门到他成为
当代青年老生第一人 , 这中间走过了20多年的艺术道路 。 于魁智在沈阳京剧院坐科6年 , 由杨元咏、黄云鹏开蒙 , 他庆幸自己遇到了好老师 , 打下了文武两方面的基础 。
1978年 , 全国恢复高考 , 于魁智从报纸上看到中国戏曲学院要招两名带艺学生 , 毅然放弃了沈阳京剧院已到手的工资待遇 , 憋着一股劲来到北京 , 文化、唱功、武功一路考下来 , 他人还没回到沈阳 , 北京的外调材料已先他而到 。
这年于魁智考上了大学 , 年仅16岁 。 在以后的4年中 , 他始终有一个信念 , 要珍惜难得的机会好好学习 , 有朝一日进国家级剧院施展才华 。 四个寒暑 , 他比别人付出了多一倍的辛苦 , 寒暑假、星期天 , 他从没认为这是休息的日子 , 课堂、宿舍、练功房三点一线 , 形成了他每天的生括轨迹 。 教过于魁智的老师叶蓬、王世续、李世霖看出这是棵好苗子 , 也格外严格要求 。 八个学期 , 于魁智以全优的成绩毕业 。
二谈艺事之艰
与于魁智交谈 , 他几次提到了自己很幸运 。 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高材生 , 1982年 , 他成为唯一进人中国京剧院的老生演员 。 在这里 , 京剧名家人才济济 , 单是老生顶梁柱就不下十几个 。 在这样的环境里 , 于魁智跑了3年龙套 , 翻了3年跟头 。 在更多的人感到在剧团干无望的时候 , 他又悄无声息地回到中国戏曲学院 , 找到原来的老师重新学习 , 坚持练功 。 一个偶然的机会 , 他听说派名家李鸣盛从宁夏退休回到北京 , 就主动找上门去学戏 。
到底是天生我才必有用 , 1985年 , 于魁智随中国京剧院到鞍钢演出 , 花脸名家袁世海主动提出让于魁智陪他唱一出《华容道》 。 这一次的演出成功 , 改变了他后来的艺术境遇 , 由此一发而不可收 , 《文昭关》《杨家将》《失空斩》《乌盆记》《打金砖》 , 大凡他学过的戏都被他唱过了 , 而且唱红了 。 随之而来的是贏得了包括梅兰芳金奖、戏剧梅花奖等在内的各项大奖 , 并数次到香港、台湾访演 , 还应邀为张学良将军做庆寿演出 。
艺术上的成功 , 也带给于魁智更多的思考 , 他又把目光瞄向了他所在剧团的创立者李少春 。 他觉得李少春的表演文武兼擅 , 具有时代感 , 正是他所追求的 。 这样 , 在于魁智的演出中 , 也时常能欣赏到像《响马传》、《野猪林》一类文武兼工的剧目 。
三谈津门之行
【于魁智|于魁智说:杨派传人不受天津观众的检验,就不能算真正的杨派传人】谈到即将到来的津门之行 , 于魁智显得很兴奋 。 他告诉记者 , 这些日子连饮食起居都很注意 , 生怕患上感冒影响来天津的演出 。 春节前 , 他在外忙于参加各类春节文艺晚会的录制 , 在家照料刚刚生产的太太 。 即便如此 , 他仍和团里的演员们一起完完整整地把来津演出的剧目全都响排了一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