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姐姐|45岁芙蓉姐姐现状:从人人嘲笑到低调富婆,她才是最清醒的那一个( 二 )


或许是因为出生在恢复高考的这一年 。
芙蓉姐姐从小就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 自己不属于这个偏僻的小县城 , 不可能会像普通人一样碌碌无为过完一生 。
时间来到80年代 , 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 , 是一个开放包容 , 充满情怀的年代 , 一个思想自由奔放 , 百花争艳的年代 。

犹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写下的《春》:
盼望着 , 盼望着 , 东风来了 , 春天的脚步近了 。
这个年代 , 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是不可复制的机会 。
在开放包容的大潮中 , 涌现了一大批作家、诗人和学者 。

在这些文人风骨 , 学者思想 , 文化气质的影响下 , 芙蓉姐姐更不允许自己平庸了 。
谈及梦想 , 她大胆地告诉所有人:
“我要未来要么考清华 , 要么考北大 。 ”

学习之余 , 芙蓉姐姐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 小的时候 , 她的“书房”是家里的小阁楼 , 楼下堆着各种杂物 , 安着瓦数不大的昏黄灯泡 。
白天在外借光看书 , 晚上摸黑小心翼翼地躲进被窝中 , 打起手电筒一看就是一晚 。

那些书全都是从学校、老师、同学那里借的 , “读书”多年 , 芙蓉姐姐甚至连一本书都没有 。
在一本本书籍的浇灌下 , 芙蓉姐姐的成绩很好 , 特别是语文 。
作文经常被当成范文 , 在全班朗诵 。

芙蓉姐姐还有一本黑色书皮的笔记本 , 里面记录的是自己闲暇时写的一些小诗 。
02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上天为你打开一扇门 , 就会为你关上一扇窗 。
中学阶段的芙蓉姐姐虽然在文科和写作方面占据优势 , 但在数学方面 , 却是中规中矩 。
数学并不是小科 , 像芙蓉姐姐这样偏科 , 是很危险的 。
1996年高考 , 因为数学发挥失利 , 芙蓉姐姐梦寐以求的清华和北大将她拒之门外 。

这并不意味着芙蓉姐姐不优秀 。
人家虽然没进顶级学府 , 却在失利的情况下轻松考进了陕西理工这样的一类大学 , 入学第一年还拿到了奖学金 。
思考了整整一年 , 芙蓉姐姐还是放不下对清华和北大的执念 。

不顾全家人反对办理了休学手续回到高中 , 复读一年冲击清华北大的分数线 。
奈何人算不如天算 , 这一次芙蓉姐姐成绩拔地而起 , 却在高考前夕遭遇了严重的车祸 。
左手粉碎性骨折 , 左腿暴露性伤口加粉碎性骨折 , 遭受撞击出现严重的颅脑损伤 , 伴随着失明、失智、后半辈子成为植物人的风险 。

芙蓉姐姐是幸运的 , 也是不幸的 。
幸运的是 , 经过长达数个小时的手术 , 从鬼门关里捡回了一条命 。
不幸的是 , 她这种状态根本不适宜参加高考 。

不能参加高考 , 这个消息对清醒过后的芙蓉姐姐来说 , 简直比死还难受 。
她拒绝命运的安排 , 裹着满身的绷带 , 打着吊针雇了4个人 , 将自己抬进了考场 。
却因为伤势过重 , 只参加了一科考试便晕厥 , 被呼啸而至的救护车拉回了病床 。
芙蓉姐姐的人生 , 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普通人的正轨中 。

从陕西理工毕业 , 找到一个外人看起来优越的铁饭碗 , 平平凡凡 , 碌碌无为 。
日复一日 , 理想已经远走 , 憧憬已经死亡 。


后来 , 我只能置身于时代中 , 那是一个浮躁与喧嚣的时代 , 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
——芙蓉姐姐
那些年少时的感性情怀 , 以及关于诗人的梦想 , 都碎裂在现实中 。
03金庸先生在世的时候 , 有人曾问他:“先生以为 , 人生应该如何度过?”
金庸大笑 , 随后答曰:“大闹一场 , 悄然离去 。 ”
这段采访 , 似乎启发了芙蓉姐姐 。

上了两年班的她辞去了工作 , 带着自己未完成的理想 , 重新回到了北京 。
这次 , 她只有一个目的:成为北京大学的研究生 。
在西单附近租了一个出租房 , 从西单路口南坐608路公交到海淀桥北 , 下车后步行四百多米就是北京大学 。
谁知这次她又进入了一条死胡同 。
北大名气大 , 有很多考生报考 , 竞争异常激烈 。

同时 , 北大有大量保送生名额 , 真正对外公开招生的名额只占了很少的比例 , 往往是一般学校的几十分之一 。
有些专业只招两三个人 , 纵使成绩很好进了复试 , 也很容易就被淘汰出局 , 风险很大的 。
芙蓉姐姐想进入北大 , 无异于痴人说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