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为何不能为太子,李世民的皇子李恪后来怎样-

谢谢邀请!
吴王李恪最终没被立为太子,长孙无忌对李世民的劝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分析如下:
一、李恪有可能成为太子李恪(619-653年),在李世民的14个儿子中,他排行老三,生母杨妃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 。比李恪年长的有曾做过的太子的李承乾和楚王李宽 。李承乾是长孙皇后所生,是嫡长子,所以早早被立为太子 。李宽很小就过继给了楚哀王李智云,而且早逝,没有后代 。因此,李恪是李世民庶子中最年长的 。

李恪为何不能为太子,李世民的皇子李恪后来怎样-

文章插图
(吴王李恪,电视剧剧照)
武德三年(620年),李恪不满两周岁,即被封为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627年),晋封汉王,次年又改封为蜀王,是与越王、燕王同时受封的 。李恪起初因为年幼没有就国,几年后被任命为齐州都督,离开京城赴任,这时他大概15岁左右 。
当时可能有人劝李世民不要让这么小的孩子离开父母 。《新唐书》记载,李世民解释说:我难道不想常常见到李恪吗?我这么做是希望他们早点定下名分,让他以藩王的身份做朝廷的屏障 。等我死了以后,希望他们兄弟之间没有危亡之忧 。
贞观十年(636年),李恪改封为吴王,这一次是与魏王、齐王等六个亲王一起受封的,这一年李恪17岁 。接着,李恪拜为安州都督,转赴安州任所 。
李恪为何不能为太子,李世民的皇子李恪后来怎样-

文章插图
(李世民画像)
新、旧唐书中都记载,李恪“有文武才,善骑射” 。李世民很器重这个儿子,常常说他像自己 。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李恪的威望是比较高的,群臣中也有不少支持他做太子的人 。
李世民晚年,在立太子方面费尽了心思,也伤透了心 。先是两个年长的嫡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争斗,李世民废掉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流放了李泰 。这时候,太子的候选人只剩下两个人:唯一的嫡子晋王李治、庶长子李恪 。
关于立哪一个为太子,李世民是有些犹豫的 。《新唐书》载,他起初立李治为太子后,有想着立李恪为太子 。这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那就是长孙无忌 。
二、长孙无忌劝阻的作用很大长孙无忌是唐朝重要的开国元勋 。长孙无忌的妹妹,是李世民的正宫皇后 。李世民太远起兵前,两人就是好友 。李世民把他比作自己的管仲,曾说:“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 。”在李世民为开国元勋建的凌烟阁上,长孙无忌在24位功臣中排名第一 。可以说,李世民对长孙无忌基本上是言听计从的 。
李恪为何不能为太子,李世民的皇子李恪后来怎样-

文章插图
(长孙无忌,电视剧剧照)
当李承乾、李泰出局后,长孙无忌把全部心思用在扶植李治当太子上 。因为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李治和他有血缘关系,是他的亲外甥 。李世民提出立李恪为太子的时候,长孙无忌出来坚决劝阻 。
【李恪为何不能为太子,李世民的皇子李恪后来怎样-】李世民问他:你难倒因为李恪不是你的亲外甥才要这样吗?况且这个孩子英武像我,说不定将来还能保护你呢 。
长孙无忌说:晋王李治仁义厚道,是能够遵守成法的贤明之主 。而且举棋不定就会败事,何况在立太子这样的事儿上呢?
李世民这才打消了立李恪为太子的念头,李治的太子宝座在舅舅的力争先算是坐稳当了 。但是,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商量这件事儿,让长孙无忌从此嫉恨李恪 。《旧唐书》载,此后长孙无忌对李恪“深所忌嫉”;《新唐书》载,长孙无忌对李恪“常恶之” 。
我们可以说,立谁为太子,最终定夺的是李世民本人,但我们不能否认长孙无忌的意见发挥了重要作用 。之所以会这样,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长孙无忌是李世民非常信任的人,尽管李世民可以认为长孙无忌力挺李治有回护外甥的私信,但毕竟这样理解的证据并不充分;
第二,李世民是通过骨肉相残上台的 。他的嫡子李承乾和李泰夺位之争暴露后,他实在不愿意再让儿子们出现骨肉相残的悲剧了 。
第三,李世民觉得李恪像自己,文武全才,有英雄气概 。但这样的人难保不会对威胁到自己的兄弟下手,他自己就是个例子 。在当时看来,李治确实是个长孙无忌所说的“仁厚”之人 。这样的人做皇帝可能不如李恪,但至少不会随便对兄弟们下手 。
三、毛泽东说,李世民“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历史功底 。他读《新唐书·李恪传》时,写下了这样一段批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