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第一个帝王是,夏朝第一个帝王是谁-

夏朝的君主有两种称呼:一种称“帝”,一种称王 。
有关夏朝的历史记载,主要有《竹书纪年》、《尚书》、《史记》等,孔子是非常有名的改编大师,《诗经》3300多篇,删减为305篇,《尚书》也是孔子简选了100多篇而已,其他都删除了 。一方面我们要赞扬儒家将一些经典传承了下来,另一方面他删除了很多历史记载,使得后人对历史产生了很大的误区 。
幸亏考古界发掘了一些文字史料,从而得到了《竹书纪年》、《尚书》等的真实面貌 。
【夏朝第一个帝王是,夏朝第一个帝王是谁-】夏朝怎么称呼他们的君主,这事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那么我们看夏朝的君主称呼就不能以孔子删减后的《尚书》和司马迁的《史记》来找历史依据了 。
根据比较原始的历史资料来看,夏朝的君主有两种称呼,一种是称“帝”,另外一种是称“王” 。(《山海经》中的夏帝启形象)

夏朝第一个帝王是,夏朝第一个帝王是谁-

文章插图
有关夏朝君主称呼的历史记载 。一、古本和今本《竹书纪年》 。
《竹书纪年》是晋朝晋武帝时期发掘的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发现的,宋朝时期散失了 。清朝人将古籍中有关《竹书纪年》的记载全部整理出来,发现与流通中的《竹书纪年》有很大差别,搜集整理出来的称古本《竹书纪年》 。后人将之整合成《古本竹书纪年》 。
《竹书纪年》分今本和古本之说,古本为真,今本为“伪”,不过今本《竹书纪年》也不完全是假的,是经过改编的 。《竹书纪年》古本一出现,孔子改编的《尚书》、编写的《春秋》、司马迁的《史记》被一面倒的称为“伪史”,尤其体现在对三皇五帝和夏朝的记载,颠覆过去的认知 。也就是说孔子、司马迁都是带着一定的思想意识去写历史的,有些地方进行了大改动 。
譬如,尧舜禹禅让一事,《竹书纪年》记载的根本就不是禅让,而是被推翻了 。尧被舜推翻了,禹把舜推翻了,启把伯益杀了;著名的伊尹曾经杀夏朝的王太甲 。至于真伪,有待考证,但是出土的东西应该是更具有说服力 。
有关夏朝君主的称呼,将古本《竹书纪年》进行对照,毕竟今本《竹书纪年》被改编了不少:
1、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 。
2、诸侯从帝归于冀都 。大飨诸侯于璇台 。
3、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 。王师伐有扈,大战于甘(有扈,在始平鄠县)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帝启)
这里讲夏朝的开国君主“启”称为“帝启”,但是他的部队称为“王师”,这里就已经可以了解到,夏后氏的“启”有两种称呼:帝和王 。
不单单是夏启被称作“帝”,之后还有夏朝君主都称“帝”,如帝仲康、帝少康、帝芬、帝芒、帝泄、帝不降、帝廑、帝孔甲、帝昊、帝发、帝癸等,这都是古本《竹书纪年》中对夏朝君主的称呼 。又记载: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始壬子,终壬戌) 。(《竹书纪年》古本)
看来这是“帝”和“王”都是夏朝君主的称谓了,更加偏向于“帝”的称呼 。
夏朝第一个帝王是,夏朝第一个帝王是谁-

文章插图
而古本《竹书纪年》中对商朝君主的称谓只是“王”,没有“帝”,如下:
仲丁,名庄 。元年辛丑,王即位,自亳迁于嚣,于河上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商王都是称“王”,而没有“帝”)
《竹书纪年》古本中对商朝王的记载大都是这种模式,称“王” 。二、《尚书》记载 。
《尚书》之中有关夏朝的记载只有四篇,分别是:《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其中《五子之歌》和《胤征》被证明是伪作,也即是后人写的,不是原来《尚书》中的文章 。因此我们只能以《尚书》之中的《禹贡》、《甘誓》来看一看对夏朝君主称呼的记载了 。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 。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 。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尚书.甘誓》)
在《尚书》中称“王”,夏启的自称 。司马迁就毫不客气了,他在《史记》中是这样说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