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民间谚语 掌握“春捂秋冻”的分寸

民间谚语解读
春秋两季,在冬夏交替和阴阳变化之间,属于阴阳转化的过渡季节:春季气候乍寒乍暖,阳气上升而阴气未消;秋天,白天炎热,夜晚凉爽,阳气开始退却,阴气变长 。这时,如果人体的调节功能适应了这种变化,就不会或很少发生疾病;反之,会得病或造成疫情 。从人类生活实践来看,对中医的认识是非常正确的,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具有关键意义 。
【解读民间谚语 掌握“春捂秋冻”的分寸】掌握“春冻秋冻”的分寸
中医把阴阳作为认识人体的关键,把人当作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与天地相对应,因此,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与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密切相关 。103010说:“天地万物,阴阳相连,变化无穷 。”“天气下降,空气流向地面;大地升起,空气升上天空 。故高低之谓,盛衰之谓,变化之谓也 。”也就是说,正是阴阳的运动和变化,才促成了气候的冷暖和春夏秋冬四季 。
毕竟“秋冻春盖”是季节性的预防措施,不能机械理解 。“春捂”是有时间限制的,不能一直穿棉衣 。“秋冻”要有抵御冰冻的措施,不能不加任何御寒的东西就冻得瑟瑟发抖 。近年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频繁出现在人类生活的周围 。以往罕见的“暖冬”、“暖(热)春”、“晚春冷”现象,让人防不胜防,甚至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感觉 。所以在遵循“秋冻春盖”的原则时,一定要有良好的分寸 。
还要注意的是,一年的四季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机械地割裂开来 。春夏秋冬只是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而人为划分的 。许多疾病的发生不仅是相关的,而且是多因素的 。有些疾病可能是季节性的,有些可能与上个季节有关 。比如,春天的一些疾病源于冬天,秋天的一些疾病源于夏天 。所以“春冻秋冻”并不是万能的 。必须注意饮食起居和必要的药物调节,加强四季保健,通过增强健康人体的综合手段,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