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怎么解决汉王叛乱?朱瞻基平定汉王叛乱( 三 )


北征回来之后,朱棣对孙儿极为满意,下旨设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简称皇太孙亲军 。按照明朝的军卫制度,卫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四人 。而这支皇太孙亲军的规模是普通军卫的五倍,共有25个千户所,指挥使五员,指挥同知十员,指挥佥事二十员 。更关键的是,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是由天下各卫所的幼军组成,这些人日后都要回本卫所袭职 。他们现在效忠皇太孙,将来效忠皇帝,可谓是一脉相承,水到渠成 。朱棣为了太孙,早早便已在军中为他打好了伏笔,这一点又是朱允炆难以相及的 。

朱高炽怎么解决汉王叛乱?朱瞻基平定汉王叛乱

文章插图
手段老辣的宣德帝
当年朱棣起兵靖难,打的旗号是"朝无正臣",指责皇帝变乱祖制 。事实上朱允炆上台之后,先是把文官的最高品级由正二品升到正一品 。再又一口气撸掉了周王、齐王、代王、岷王四位亲王,逼死了湘王 。建文帝的所作所为,确确实实是变乱太祖旧制 。宗室亲王人人自危,武将勋贵个个不满 。在这种背景下,宗室也好,勋贵也罢,最终必然会有人起兵对抗朝廷 。
而朱瞻基在继位之后,下了很大的功夫去维护宗室元老和文臣武将之间的关系平衡 。因此汉王虽然也学着朱棣称朝廷变乱洪武、永乐祖制,但对宗室和群臣心理上造成的冲击,和朱棣当年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
是月丁卯,高煦遣百户陈刚赍奏言仁宗皇帝不当违洪武、永乐旧制,与文臣诰敕、封赠 。谓上不当修理南巡席殿等事,为朝廷过 。遂斥二、三大臣为奸臣,而指夏原吉为首,并索诛之 。末为危语,以撼朝廷 。—《明宣宗实录卷二十》
同时朱瞻基八月初一日在收到汉王谋反的消息之后,立刻在最短时间内做出了一系列及时的应对,将朱高煦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
镇守大同的武安侯郑亨、镇守永平的遂安伯陈英被调回北京留守 。
指挥黄让、内官谭顺被紧急派往淮安,协助平江伯陈瑄镇守两淮,防备汉王奔袭南京 。
京师各卫扈从并留守官军当年八月至十二月工资,全额预支 。
留定国公徐景昌(仁孝文皇后之侄,朱瞻基表舅)、彭城伯张昹(皇太后之兄,朱瞻基舅父)专守皇城 。安乡伯张安、广宁伯刘湍、忻城伯赵荣、建平伯高远分守京城门 。广平侯袁容(朱棣女婿,朱瞻基姑父)负责夜巡京城各门 。
八月十日大军从京城出发,十天后即抵达乐安,此时的朱高煦尚未做好迎战准备,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
朱高炽怎么解决汉王叛乱?朱瞻基平定汉王叛乱

文章插图
汉王是"被迫营业"?
从朱瞻基收到消息之后十天之内就安排好京城防务,又过十天其亲自率领的大军就到了乐安城下来看,基本可以认定他对汉王谋反早就做足了充分的预案 。反倒是汉王,他再怎么久疏战阵,当年朱棣起兵后是怎么打的,朱高煦不应该忘个一干二净吧?
朱棣占领北平之后,立刻对北平附近的官军主力主动出击并在最短时间内将其消灭,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而朱高煦至始至终困守乐安,坐视济南、青州、德州等地和自己早有勾结的军事主官纷纷落马而不为所动 。
从当时的局势分析,把战局搅得越乱,叛乱时间拖得越长,对朱高煦越有利 。他老爹朱棣敢于北上大宁,将北平几乎一座空城扔给李景隆 。汉王的勇气去了哪里?他为何不敢让世子守乐安,自己率军向西进入河南境内,找弟弟赵王以及堂弟汝南王相助呢?一旦河南局面一乱,相信坐拥三护卫,镇守太原的晋王绝不会坐视不理 。山西、河南、山东要是战火连成一片,御驾亲征的朱瞻基可就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了 。
但是朱高煦什么都没做,在大侄子到了乐安之后竟然直接就投降了 。如果汉王真心想谋反,那他的所作所为愧对他靖难名将的荣耀 。如果汉王其实并不想谋反呢?他所谓的"指斥乘舆"只是后世史官强加的罪名呢?
结语:汉王的这次作乱,充满了戏剧性和荒诞感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汉王本人的军事素养、手下军队的人数质量、在军中的威信人望都和其父朱棣相差甚远 。外部力量上,有希望给予外力援助的亲弟弟赵王,又和当年的宁王不可同日而语 。内部挖潜上,要说王妃韦氏、世子朱瞻坦比当年的燕王妃和燕王世子强,汉王自己都不会相信 。
而他的对手朱瞻基,无论是执政经验、政治手腕、军事能力、军中实力,都远非当年的朱允炆可比 。此消彼长之下,我相信汉王本人也是深知谋反无望的 。笔者只能怀疑朱高煦的这次所谓谋反,根本就是朱瞻基自导自演的一场大戏,目的就是将二叔这个不稳定因素彻底消灭 。只是苦了汉王如此多的子嗣,跟着自己父亲一起灰飞烟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