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怎么解决汉王叛乱?朱瞻基平定汉王叛乱( 二 )


朱高炽怎么解决汉王叛乱?朱瞻基平定汉王叛乱

文章插图
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 。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 。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 。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 。"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 。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 。—《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但是相比其父朱棣,朱高煦有着非常明显的短板 。
其一:朱高煦没有接受过军中名将的系统性培养,他在靖难战争中的功劳大多来自于其天生的勇武 。而燕军中的大将大都出身中下级武官,他们对朱高煦在战略上的提高是不足的 。
其二:自从永乐二年重返南京被封为汉王之后,朱高煦再也没有领兵打过仗 。二十年的富贵生活,不但令他战场嗅觉退化,也让他和新一代的军中势力缺乏联系 。
其三:朱棣原本将大宁前卫、济州卫和天策卫作为汉府三护卫,但永乐十四年的时候以"阴蓄异志"的理由,只保留了汉王府青州中护卫 。人数既少,也从未经历过实战 。
其四:北平城方圆广阔,城墙高厚,利于固守 。而乐安州弹丸之地,根本无法像北平那样据城坚守 。
从以上几点来看,汉王和他父亲朱棣相比可谓是先天不足,他的造反之路从一开始便坎坷无比 。
外援内援的差距
朱棣在建文元年七月起兵之后,龙虎卫千户陈珪、密云卫指挥佥事郑亨、济阳卫指挥佥事徐忠、通州卫指挥佥事房胜、永平卫指挥佥事赵彝、济川卫指挥佥事李彬等纷纷率部投奔燕王 。这些人你明知燕王和朝廷之间众寡悬殊,却依然选择义无反顾地跟着朱棣,可见这位燕王殿下在军中的威信 。
此后朱棣苦于兵力不足,于建文元年十月孤注一掷,率领精锐主力北上偷袭大宁,意图将弟弟宁王朱权手下的护卫官军收为己有 。而官军主将曹国公李景隆则乘机围攻北平,就在人心惶惶的时候,燕王妃徐氏和世子朱高炽挺身而出,硬生生地在北平坚守了近一个月,为朱棣回援赢得了金子一般的时间 。
而朱高煦在起兵之后,此前跟他约定举城响应的山东都指挥使靳荣、天津卫镇守都督佥事孙胜、山西都指挥张杰、青州左卫指挥史诚、河间卫镇抚温英、德州卫指挥郑兴等人,却无一真正起兵 。
朱高煦的亲弟弟,封国在河南彰德府的赵王朱高燧,其原本的常山三护卫也是狠角色 。但洪熙元年的时候赵王放弃了两护卫,领着大哥给的十二万石的粮食高高兴兴就藩,汉王环顾四周,没有一位亲王有当年宁王的实力 。而汉王的王妃韦氏,和将门虎女的仁孝文皇后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汉王世子朱瞻坦,显然也无法和他的伯父朱高炽相提并论 。
朱高炽怎么解决汉王叛乱?朱瞻基平定汉王叛乱

文章插图
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汉王既不能找到强大的外援,老婆儿子和自己的老妈大哥比起来又差得远,汉王的造反之路胜算早已不足五成 。
可怕的"好圣孙"
朱允炆和朱瞻基之间的差距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突然去世 。明太祖朱元璋在万般无奈之下,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为了朱允炆能顺利接班,朱元璋被迫剪除了原本留给太子的武将班底,包括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在内的开国勋贵几乎被一扫而空 。
朱元璋为皇太孙解决了武将乱政的潜在威胁,军事上本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承担起保卫帝国的重任 。但是此时围绕在皇太孙朱允炆身边的,是代表江南大地主利益的文官集团 。这些人为了自己的财富,极端仇视朱元璋开疆拓土的政策 。他们潜移默化地不断引导皇太孙,让他认为他的那些叔父们才是朝廷的最大敌人 。朱允登基之后拔高文官、清洗宗室的政策,又让他走到了皇室宗亲和武将勋贵的集体对立面 。
和朱允炆不同,朱瞻基自出生以后就深受其祖父朱棣的重视 。考虑到太子朱高炽向来身体不好,朱棣在永乐九年的时候就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从法统上确立其第三代领导人的地位 。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亲征漠北,皇太孙朱瞻基随行 。这一趟五个月的征程,朱棣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军事才能向孙儿倾囊传授,这一点是朱允炆远远无法相比的 。
(永乐十二年三月)庚寅,车驾发北京,皇太孙从行 。先是,上谓侍臣曰:"朕长孙聪明英锐,勇智过人 。今肃清沙漠,令侍行,俾知用兵出奇之法 。亦使躬历行阵,见将士之劳苦,知征伐之不易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