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的表证应该是出汗 但出汗是不解的

103010第82条说,“若太阳生病出汗,人仍有发热、心悸、头晕、身颤、神兴奋,则真武汤为主 。”
太阳的表证应该是汗出,但是汗出导致疾病不解 。是原表证不解,还是汗出后证变,病证不解?根据以下症状,可以知道此病不解,说明原来太阳的表证还没有完全解除,所以此人还有发热 。“仍然发烧”的“仍然”二字,表示发烧的归属 。虽然原来的表证莫名其妙,人还是发烧,但是病证变了 。无论从其他症状还是治疗药物来看,热病的表证都已退居次要地位,而主证则是汗出后的变化证 。
太阳有病多汗时,汗多伤阳,阳气不足,就失去了“柔则养神,柔则养筋”的功能 。因为阳气不足,精微部分不能提神醒脑,所以头晕目眩,不能养筋,所以抽搐抖动 。虽然内阳不足,但表邪未尽,故称发热为“尚” 。心悸,是阳虚激越引起的,也说明肾阳虚不能控制水气,使水气冲动袭心,引起心悸 。但毕竟是出汗后看到的,阳虚轻,病程短 。只是下焦里看不见的水汽渗透到了心里,所以水饮溢心就不那么明显了 。
103010第316条说:“少阴症,持续两三天,持续到四五天,腹痛,小便不利,四肢剧痛,是水汽引起的 。人咳嗽,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或呕吐,用真武汤控制 。”
这是一种少阴病,持续了两三天 。到了第四天或者第五天,已经属于三阴病了 。阴经病比阳经病更严重,过了一段时间,无论病情还是病程,都与八十二条不同 。第316条真武汤证,表现为病程长,慢性阳虚,水饮久滞,外郁于皮肤、筋骨,抑制阳气,使其失温,寒滞经行不畅,四肢剧痛;内阳虚寒凝滞,脏腑失温,使其充满痛苦 。同时水饮处处凝滞,可引起肺气上燥咳嗽、胃气伤呕、下焦郁结、腹泻、小便不利等症状 。可见其水饮内外溢,上中下三焦受其影响,成为典型的阳虚寒凝水饮证 。真武汤也用于其治疗 。
真武汤,即小玄武汤,由梁涛弘经记载于《伤寒论》 。是一种治疗天疾、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痛肢冷的方剂 。后人因忌讳而改名为真武堂 。它由茯苓、白芍、生姜、白术和附子五味药组成 。
这个粗糙的药方,只是一个利尿的药方,经过深思熟虑,却有着深刻的含义 。从功能上看,本方集茯苓利水、生姜利水、芍药搜水、附子利水、白术利水于一体 。从作用部位看,茯苓益下焦之水,白术燥湿中焦,生姜散皮肤湿气,白芍释阳通络湿 。从脏腑角度看,茯苓既渗脾湿又益肾水,白术则长于燥脾湿 。可以说是全方位、多面、多功能的利尿药方,标本兼治,攻补并举 。
五味药,附子与附子同煮
肾水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 。肾藏真阴阳,是元气之本 。肾中的阴杨琪是肾水代谢的基础和动力,肾水是肾中阴杨琪的来源 。肾阴不足或肾阳不足会导致肾水代谢异常,肾水不足或潴留也会影响肾阴和肾阳的功能 。肾阴不足和肾阳不足的严重程度不同,而肾脏水代谢异常,水保持湿润,也有水蒸气或水喝的差异和储存的多或少的差异 。如果肾阳虚轻,病程短,肾水仍可代谢而不滞留,多表现为阳虚 。如果肾阳长期虚重,肾水代谢异常,多表现为水郁 。
临床上总是先看到看不见的阳虚,再看到看得见的水停 。在治疗过程中,张仲景使用了相同的处方,其中,第82条的真武汤证为多汗,损伤阳气 。鉴于阳气易伤而难复,水湿易停而难消,所以在肾阳损伤之初,应及早补阳气,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停留于水湿,即未雨绸缪 。316条真武汤证是由于病程长,阳虚,肾水液代谢异常,已使水液潴留,形成涝,急需排水抗涝 。从“治水”的角度看,真武汤用于82条所列疾病的防洪,真武汤用于316条所列疾病的引流 。无论是防洪还是排水,都是为了恢复正常的自然环境 。——真武汤和真武汤都是用来恢复肾脏的水液代谢功能的 。
【太阳病的表证应该是出汗 但出汗是不解的】在真武汤的配伍和临床应用中,需要重点了解芍药和附子 。真武汤证肢体剧烈疼痛是由于水气渗透经络、肌肉、骨骼、关节,在皮肤表面之内,在脏腑之外 。麻黄桂枝都不能引起湿气,针刺和泽泻都不能利尿 。所以芍药的配伍,可以益血管,行滞化滞,通太阳络,通经络肌肉关节 。白芍的利尿作用在于其促进血液循环的能力 。古语有云,血的反作用是水 。当体内湿气停止时,血液循环可以利水,这就是《伤寒论》中的白芍可以“利小便”的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