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有多少兵力?戚家军为什么名闻天下

战斗力曾经强到恐怖的戚家军为何在“浑河血战”中全军覆没?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戚家军,顾名思义,是抗倭英雄戚继光带出来的部队,以浙江兵为主 。战斗力爆表,不管是对倭寇作战,还是后来的入朝鲜作战,百战百胜,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可是就这么一支强悍的部队,创作了百战百胜的辉煌战绩后,为什么会败给后金部队呢?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后金军(清军)进逼沈阳,情势危急 。辽东经略袁应泰派出3路人马出兵沈阳,其中两路人马分别由童仲揆、陈策率领 。童仲揆、陈策所部人马中有7000人是四川兵,另外3000人是浙江兵 。
史书记载:
“明年,天启改元,应泰裕城清河、抚顺 。议三路出师,用大将十人,各将兵万余,仲揆、策当其二 。未行,而大清兵已逼沈阳 。两人驰救,次浑河 。”
当时辽东危机,全国各地的兵马大多集中在辽东,各省的士兵都有 。这3000人的浙江兵就是戚家军后裔部队,这支部队基本是由原戚家军训练出来的,所以战斗力同样十分强悍 。
戚家军可以说是16世纪东亚最强军队,敌我双方平均战损比,高达50比1 。在戚继光所率领时期是战无不克,攻无不胜,之后戚继光去世,戚家军也随即被改编,人数也少了很多 。
浑河血战中的3000戚家军,就是其最后的力量,面对数倍于己方清军,最终败下阵来,全军覆没 。那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敌众我寡,人数悬殊
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后金(清军)军大致6万人左右,两年后的浑河战役,清军兵力应该只多不少 。童仲揆、陈策所率人马最少要对付6万敌人,1万人对敌6万人,人数相差悬殊 。
历朝历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少,比如东晋淝水之战、金朝的护步达冈之战、东汉官渡之战等等 。但在瀚如烟海的战争史上,以少胜多是很罕见的,除了天时地利人和,还需要运气和水平,敌人比你数量越多,取胜的几率就越小 。
哪怕这只四川军和戚家军再强悍,面对数倍的敌人,也是无法取胜的,且当时的明军在萨尔浒惨败后,已是强弩之末,想要取胜几乎不可能 。

戚家军有多少兵力?戚家军为什么名闻天下

文章插图
孤军作战,没有援军
川军和浙军出兵之时,后方是有几万援军的,所以童仲揆所部才敢于先度过浑河,与清军交战 。川军在桥南驻扎,浙军在桥北驻扎,首先接触敌人的是川军,川军悍不畏死,和清军反复拉锯,最终败下阵来 。
其中敦吉、邦屏、吴文杰、雷安民等将领皆战死,随即大家都逃到了浙军的阵营,几千人对数万人,打急眼的努尔哈赤不惜代价围住了所有明军 。本来明军是可以撤退的,但由于战前部署是有援军的,所以他们才一直坚持不退 。
史书记载:
“邦屏结阵未就,大清兵来攻,却复前者三,诸军遂败 。敦吉、邦屏及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等皆死 。他将走入浙兵营,被围数匝 。”
【戚家军有多少兵力?戚家军为什么名闻天下】等到交战到白热化,发现根本没有援军,这才只能以死报国了 。孤军深入敌境是用兵大忌,明军虽然顽强,却抗衡不了满清骑兵 。可以说在明末,战场的将领和士兵不一定被敌人击败的,而是由于指挥官或者朝廷的问题才导致最后失败 。
朱万良、姜弼率领着剩下的明军,大概在3万人左右,见到前方战局不利,他们没有马上增援,而是保持观望,失去了最佳时机 。朱万良、姜弼的犹豫不决,坑死了前方将士,等到努尔哈赤发现明军的援兵,为时已晚,剩下的3万明军遇到敌人一触即溃,同样死伤惨重 。
这些明军不是被敌人杀死,而是被清军吓死的,战场瞬息万变,等大局已定,谁都无力回天 。
清军实力强悍,无法撼动
但凡开国政权的武力值都是最高的,明初也好,宋初也好,哪一支部队都是整个王朝的最强武装 。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同样是当时最强的骑兵部队,论单兵素质和作战意志也远超明军 。
实力决定一切,弱肉强食就是一切的基础,川军、戚家军和关宁军已经是明末的王牌军,面对顽强的清军,仍无法取胜,且野战本就不是明军的优势 。
清军把这几千明军团团围住,准备一举消灭 。别看戚继光早已去世,戚家军的精神犹在,为了收复沈阳,戚家军抱定必死决心,和敌人拼杀 。戚家军火器装备率超过50%,主要装备有鸟铳、快枪、佛郎机等热武器 。
火器是对付骑兵的利器,所以戚家军首先开始以火枪攻击敌人,清军损失惨重,数千人丢掉了性命 。清军杀红了眼,骑兵如潮水一般涌向阵地前,之后戚家军的弹药全部用光 。这才开始近身肉搏,可见战争的惨烈,在如此情形下,两军一度陷入僵持状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