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读后感?伯夷不食周粟的故事大意

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国鬼神论的顶峰时期,一切事情都要问卜后才作 。在已天为大的原始社会,君王意识更是根深蒂固,因而周国举兵讨伐商朝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行径,伯夷叔齐因此对此事件极为抨击 。

故事新编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读后感?伯夷不食周粟的故事大意

文章插图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图(网络图)
当武王兴仁义之师伐纣时,二人却出来阻止武王灭商 。周国最终攻克商朝,建立周朝 。悲愤之下,伯夷叔齐以遗臣自居,拒绝与周人来往,不食用周国土地上种植出来的食粮,二人隐居于首阳山,终日采集微草过日,不多时日,便因营养不足而去世,流传至今的史料记载中明确指出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在首阳山 。
在商周时期,商王被看作是上天的代表,他的统治是上天的意志,商王“贤”与“不贤”有上天判断,凡人是不能反抗的 。所以放在这样的历史局限下,伯夷和叔齐的作为就不难理解了 。而且在儒学影响的中国古代思想中,伯夷叔齐的典故是被众多文人学士推崇的,甚至在帝王将相阶层中也是经典之学,在这其中被赋予了更多封建思想,有利于统治阶级强化集权力量 。
但若放置现今,如此固执己见、恪守陈规的做法,委实不符合历史进程中优胜略汰的步履,这样看两个人的眼光的确保守了一些,算是不识时务 。
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
伯夷叔齐本为商朝贵族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原本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最终却落得采薇而食,饿死山中的下场,到底是什么样的信仰,使伯夷叔齐二人恪守仁义礼节,宁死不屈呢?
故事新编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读后感?伯夷不食周粟的故事大意

文章插图
伯夷叔齐图片(网络图)
商周时期,孤竹君为商朝附属小国的君王,在他临终前,却不理会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礼制,执意将王位传于庶子叔齐,而叔齐与伯夷兄弟两性情相投,从小极为尊崇礼制,恪守仁义,叔齐认为此举与古法不合,在其父去世后,决意推辞继承王位,并且执意推举其兄长伯夷继承 。
而伯夷念及手足之情,不愿看到叔齐深陷囹圄,便不告知任何人,深夜收拾行囊远走他乡,叔齐得知后,便执意追寻伯夷而去,二人相遇后,便相约不再回归故里,投奔周国 。然而事实并未像兄弟两所想象的那样风平浪静,不久,周国举兵讨伐商朝,看在伯夷叔齐眼里,附属国攻打君主国,以下犯上,视为大逆不道之行,然而却无力劝解,周国攻打商朝,势如破竹,两军相残,民不聊生,战争所带来的伤亡是伯夷叔齐二人极为不忍,奔走于权势之间,只求能早日将这战争终止 。
周国最终攻克商朝,建立周朝 。悲愤之下,伯夷叔齐拒绝与周人来往,不食用周国土地上种植出来的粮食,二人隐居于首阳山,终日采集微草过日,不多时日,便因营养不足而去世,流传至今的史料记载中明确指出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在首阳山 。
对伯夷叔齐的评价
古代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极高,他们是备受先贤盛赞、品格高尚的隐士高人 。他们的高风亮节被《论语》、《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典籍高度赞扬 。太史公司马迁把他们放在列传之首,加以褒扬 。
故事新编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读后感?伯夷不食周粟的故事大意

文章插图
伯夷叔齐劝解武王图(网络图)
但将伯夷叔齐的事迹放置今日,并加以评头论足,会有很多以当世思想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会认为伯夷叔齐正是恪守陈规、不懂变通的教条主义者,是老古董,在历史进程中是要被时代所淘汰的 。不过正因为我们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君王到臣子学士皆视伯夷叔齐为思想最高标准的理由,正是因为伯夷叔齐的思想符合了当世社会制度 。
把伯夷、叔齐上升到“饿死不食周粟”的高度,使他们成为忠孝道德观的典范,更有利于教育臣民,恪守君臣父子之道,严格遵守社会统治秩序,保证统治者牢牢把握政权 。春秋战国期间,各国王侯为争王位,争霸权而发生的子弑父、臣弑君的流血事件,层出不穷;如果都像伯夷、叔齐那样谦虚让位,与世无争,逃离尘世,社会也就平安无事了 。因此,伯夷、叔齐的结局很可能是诸子百家为说教诸侯,减少纷争,而加以发挥利用的素材 。
伯夷叔齐为什么被司马迁称颂
太史公司马迁把伯夷叔齐放在列传之首,足见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的褒奖之意之高 。众所周知,《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载入《史记》的人都是代表着当世时代特征的领袖人物,具有其独有的精神高度与特点,而伯夷叔齐的身份仅为商朝的贵族,便享有如此殊荣,细细想来,伯夷叔齐为什么被司马迁称颂足以思考一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