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福 自幼立志学医 研制出肺宁合剂

陈国福,男,1971年生,吉林省磐石市人 。1990年9月到1995年6月,就读于长春中医学院(现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本科班;1995年11月至今,在吉林省磐石市烟囱山镇卫生院中医科工作 。
走进吉林省磐石市烟囱山, 在清新秀美的景色中,采访人员被一间洁净的门房所吸引,这就是镇中心卫生院 。房间的主人——陈国福医生正在忙碌着,量体温,测血压,把脉,看舌苔,询问病情……
在一旁等候的患者们告诉采访人员,陈国福医生原本为中医药大学的高材生,竟然能安心在这么一个小山乡卫生院工作,而且一干就是20年 。
“陈医生不仅医术好,态度也和蔼,这些年亏得有他在,要不我们生病了说不上会怎么样呢!”
自幼立志学医
陈国福和中医结缘源于母亲的病 。童年时,母亲患喘息性支气管炎,因是过敏体质,平时打针吃药特别小心,否则过敏反应引起的喘憋十分危险,因此再重的病痛也是干挺着 。老村医见了他母亲就摇头,“不好下药 。”那情景从小到大一直深印在陈国福的脑海中 。陈国福自小没少给母亲煎中药,守在药罐子旁,他就打定主意,自己长大后一定要做个治病救人的好医生,治好像母亲一样的众多病人 。
在那个懵懂的年龄,陈国福买了一本《医宗金鉴》,刚开始觉得太深奥,看不懂,但他还是反反复复地琢磨,后来又去买了一本李中梓《医宗必读》,还独自跑到中医诊所去看老先生开方 。就这样带着对中医的向往,高考时陈国福报了长春中医学院 。
在校园,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在教室,在图书馆,在实验室,都有他的身影 。他经常读书到深夜,不仅自费买一些中医古籍,还经常翻阅中医期刊杂志 。可是有一件事让他觉得自卑,有一次寒假回家了,一位村邻老伯有病来找他,说,你不是学医的吗,给我看看病吧 。那位老伯总是咳嗽、气喘,是哮喘,还是肺部毛病?他吃不准,更不敢下药 。书到用时方恨少 。他终于认识到,不仅要多读书,还有多临床 。多实践才能开眼界,才能掌握技能,中医学更是要在临床实践中学习成长 。从此,他就特别注重学习真本事 。成年累月地跟师出诊,仔细地查看患者服药前后的变化,空闲时间还反复琢磨老专家的药方 。
农村给了他广阔的舞台
毕业了,陈国福就直接来到自己的家乡磐石市烟筒山镇中心卫生院 。一干就是20年 。
中心卫生院辐射广阔的农村,既给了陈国福舞台,也考验他的技艺水平 。因为疗效是试金石,无从取巧 。在这里,他接触的疾病越来越复杂,更要不停地有针对性地学习 。他来自农村,最了解农民,农民大多无力承受在医院长期住院的现实,要在省钱的前提下尽量想办法治好他的病,他们往往满怀希望而来,性命相托,怎能轻易说一句“没办法”,让他们失去最后一点希望?这样的压力促成他努力钻研的强劲动力 。一次,一个老大妈突然腹泻不止,一天便七八次,没过两天,大妈便衰弱不已,心悸怔忡,手足抽搐,陈国福立即给予补盐补钾等对症处理,同时,处以真武汤温阳利水,2剂药下去,大妈就不再腹泻,且心悸气短的表现都有所好转 。大妈感激地说:“真亏了陈医生,陈医生的药真管用!”
在临床中,陈国福无暇顾及门派,唯求实效,伤寒方的原方原量用过,千金方的大复方模仿过,还拆解现代人的验方取其精华,中医药也确实神奇,这些看似寻常的中药越有效果越好,越用他越有信心 。
甘心为基层患者服务
陈国福逐渐在一些难重疾病的治疗上取得成绩,例如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缺血型冠心病、肺心病等晚期形成的顽固性心衰,而且多表现为全心衰竭,很多人离不开医院病房,而门诊静点治疗每天往返不利于病人的恢复 。他逐渐摸索运用四逆汤、真武汤、参附汤、来复汤、破格救心汤合方加减,能够有效地纠正心衰,改善体质状态 。这些病人往往都是多次住院,辗转治疗,不少人丧失了生存的勇气 。经他耐心地医治,渐渐好转,他们增加了生活的信心,对陈国福也心存感激 。
刚开始在他这见效的患者都是经济条件较差、无法去大医院住院的村民 。陈国福开的药经济实惠,见效也快,患者坚持服药,后来症状大多好转、消失,没有上大医院也能好病,所以,患者们互相传告,他的患者越来越多 。
他把自己的经验写成论文,《下法运用三则》《千金方的医论》等发表在《内蒙古中医药》杂志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