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两次出征日本?忽必烈东征日本

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遣兵部侍郎郎赫德、礼部侍郎殷弘出使日本 。忽必烈在国书中,对这次遣使的目的讲的极其清楚,要日本效法高丽,举国来朝以通和好,如不相通好,将至“用兵”,令日本“王其图之” 。被日本以书辞无理,不能接受,予以退回 。此后几经出使,均被日本拒绝 。
从至元十年(1273)起,忽必烈开始着手部署征日战争 。至元十年四月,耽罗岛林衍起义,反对高丽王的统治,忽必烈乘机派元军驻高丽 。之后,元军于耽罗岛设招讨司,驻扎镇边军一千七百人,从而控制了日本与南宋间的海上通道,由此可以使元军可以全力进攻日本 。随后,忽必烈召忻都、金方庆等至元大都(今北京)商议征日事宜 。至元十一年(1274)正月,忽必烈命令高丽王造舰九百艘,其中大舰可载千石或四千石者三百艘,由金方庆负责建造;拔都鲁轻疾舟(快速舰)三百艘,汲水小船三百艘,由洪茶丘负责建造,并规定于正月十五日动工,限期完成 。
六月,九百艘军舰完工,上报世祖忽必烈,忽必烈遂命令由蒙、汉、高丽三族军队组成的联军,东征日本 。联军的核心是蒙元部队计有蒙汉军二万人、高丽军五千六百人,加上高丽水手六千七百人,共三万二千三百人,由征东都元帅忻都、右副帅洪茶丘、左副帅刘复亨统帅,八月出发 。

忽必烈两次出征日本?忽必烈东征日本

文章插图
网络配图
当时的蒙古军队经过成吉思汗的训练,军纪森严,每十人、百人、千人、万人各为一个战斗队,每队设一长率领,组织极为严密,因此英勇善战,战斗力很强 。此外,元朝当时的火器使用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曾经威镇欧洲,所以火炮作为此次征日作战的秘密武器,出现在元军的战斗序列中 。
而日本武士部队的基础是守、介地头制(庄头制),是源赖朝建立幕府时期形成的兵制 。任守、介地头职的武士,多为有功于历代将军或执权的家臣,即“御家人” 。守,是掌握某一地方兵马大权的最高行政长官,但从其品秩看,也不过是从五位上到正六位下的中下级官员;地头,是管理公私土地进行征税的官吏,并对其管理的土地拥有警察权,其职位更低,隶属于守 。他们按其管理的土地面积大小,蓄养私兵 。某一守率队出征,其一族的家人、族人即成为该守部队的骨干随同出阵,守所辖的地头,亦率其家人、郎黨自成一队,归守指挥 。这种主从关系构成的部队,组织巩固,不易溃散,散而可以重聚 。家臣以死于君主马前为荣,因此战斗力颇强 。但是,这种队伍又各自为战,指挥不统一,战斗时偏重于一骑对一骑的单打独斗方式,因此战斗几乎是混乱、无组织、无纪律的,不易于指挥,无战术可言,根本无法和元军相抗衡,整体战力相当弱 。
至元十一年(1274)侵日元军在忻都、洪茶丘、刘复亨三将的指挥下,十月三日从高丽合埔(今韩国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发,驶向对马 。十月五****近对马岛 。当地地头宗马允助国,召集八十余骑弛向元军登陆据点,双方展开激战 。由于众寡悬殊,宗马允助国及其嫡子养子共12人战死,对马守护军全部被歼,六日占领对马岛 。也有史料记载宗马允助国是在壹歧岛战死 。十四日傍晚,元军攻入壹岐岛 。元军二船约四百人先行登陆,部队上陆列好队伍后即立赤旗为标记,与守护军左卫门尉平经高(平内左卫门景隆)所率领的百余骑激战 。经高军战斗不利,退于城内防守 。十五日陷城破,经高自杀殉城 。十六日,元军逼近了肥前沿海岛屿及西北沿海一带 。
肥前是日本九州的西南沿海地区的古地名,包括了今天的长崎和佐贺两县 。当时日本也是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九州的大宰府设立总督府——太宰府,负责九州的军事防卫和国家的外交,因此肥前地区实际上是日本对外交流的窗口,多次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军事力量的打击,而它的佐世葆军港,至今还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基地,至于长崎,相信谁也不会忘记落在它头上的那颗原子弹带给世人的震惊 。
忽必烈两次出征日本?忽必烈东征日本

文章插图
网络配图
大宰府西守护所少贰兼任“三前二岛”守护藤原经资得到元军进攻对马的战报后,一边上报幕府,一边部署防御 。而战报在十月十七曰方送到镰仓幕府,十八曰至京都 。到十月二十二日,方知对马岛为元军所占领,而这时,元日第一次战斗已经结束了 。从这一情况来看,日本朝廷和幕府对元军侵日战争,没有任何具体的部署和指挥,战斗主要在大宰府少贰藤原经资的指挥下进行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