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兵之会意义?弭兵会盟残局

晋楚争霸时期,有过两次重要的外交时间,史称“弭兵会盟”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襄公二十七年(前 546 年)弭兵大会,标志着历史进入春秋后期 。在晋楚两大霸权的协商之下,形成了两大霸权和解,小国归服得比较稳定的新格局 。齐鲁关系显然受到国际格局的影响,两国间疆界的战争与参与的较大规模的战争相对而言减少很多 。
而霸主对于边疆的纠纷有时也会置若罔闻,只要没有达到亡国灭姓的地步 。昭公定公世,《春秋》、《左传》对齐鲁关系已经少有记录,而对于齐鲁国内的记载则是相对丰富的,盖由当时齐鲁的历史发展重心转移到国内的缘故 。
一、鲁昭公逊齐、鲁国家臣叛乱——齐对鲁国的干涉
“中原列国卿权由君权附庸发展到影响和干预君权、再到超越君权而决断政治,经历了比较长期的发展过程 。一般来说,在前 546 年弭兵大会以前这个过程即已基本终结,卿权臻于鼎盛 。”卿权在鲁国也成长起来,鲁昭公想要消除三桓的势力,却在三桓的军事压力下出逃 。
公元前 546 年弭兵之会,齐、秦的地位略次于晋国与楚国 。齐景公依然有着争霸的愿望 。鲁昭公十二年,齐景公到晋国去朝见刚继位的晋昭公,在投壶礼上,齐景公道出了自己的志向——“寡君中此,与君代兴” 。

弭兵之会意义?弭兵会盟残局

文章插图
昭公逊齐——齐鲁关系的层次性 。鲁昭公二十五年,昭公为国内卿权力量发展太盛而出逃到齐国,齐景公到野井慰问鲁昭公,想要以千社的人口给鲁昭公 。子家认为这种举动是在以鲁国国君为臣 。最后,鲁昭公没有接受齐景公给予的千社的人口 。越明年,齐景公攻打下了鲁国的郓邑,鲁昭公从齐国转移到郓邑居住 。
夏天,齐景公谋划送鲁昭公回国 。鲁国国内政治力量多极分化,分散了鲁国在对外决策中的力量 。季孙氏虽然军事力量在鲁国国内具有首要地位,但是在齐国准备送鲁昭公回国发动军事行动的时候,也不能命令指挥成邑的军事力量,而是由成邑主动要求来发起军事行动 。可见鲁国政权下移,国内力量的分散性 。
齐景公有争霸的愿望,但是鲁昭公在国内并没有根基,季氏家族掌握着权力,再加上国际形势第二次弭兵之盟带来了相对和平的局面,因此送回鲁昭公也变得敷衍了事,齐鲁两国的炊鼻之战,齐军是在和鲁国季孙氏的军队作战,孟孙氏也有部分军队加入 。到后期,齐国不待见鲁昭公 。鲁昭公感觉受到了侮辱,所以出奔到他国 。
昭公二十六年鲁国季氏贿赂齐国的高齮,给出的条件是“能货子犹,为高氏后,粟五千庾”,说明了鲁国的强族亦能够影响到齐国的宗族高氏 。而贿赂的实物,则是春秋时期财富的象征,也说明了季氏在鲁国国内的富庶 。
弭兵之会意义?弭兵会盟残局

文章插图
鲁昭公出奔后,试图依靠齐景公的帮助回到鲁国,最终“三年而无成” 。齐景公代表着齐国公室的力量,而此时,“公厚敛焉,陈氏厚施焉,民归之矣”,齐景公对国内政局的控制能力也在变弱 。所以在处理与鲁国关系,帮助鲁昭公回国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调动齐国国内的力量,帮助鲁昭公回国,也未见陈氏力量的参与 。概而言之,齐景公送鲁昭公回国,齐国卿大夫支持,鲁国的季氏则在阻止鲁昭公回国的举动 。
齐鲁的边邑在鲁国家臣叛乱中的影响 。鲁定公七年,齐国归还了鲁国的郓、阳关,而郑国卫国也背叛晋国与齐国举行了盟会 。鲁国并未归服,定公八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 。此后,齐鲁之间有过两次交战 。鲁国家臣力量的强大是春秋后期鲁国政治中的显著特点 。
春秋后期,鲁国家臣叛乱主要有六起——竖牛之乱、南蒯之乱、阳虎之乱、侯犯之乱、公山不与叔孙辄之乱、公孙宿之乱 。家臣叛乱之后,无一例外首选的出奔地点都是齐国 。“竖牛惧,奔齐”、“南蒯惧不克,以费叛入齐 。子仲还,及卫,闻乱,逃介而先 。及郊,闻费叛,遂奔齐”、“阳虎使焚莱门 。师惊,犯之而出,奔齐”、“侯犯奔齐”、“二子(公山不狃、叔孙辄)奔齐”、“(公孙宿)以成叛于齐” 。
第一起竖牛之乱 。竖牛往齐国出奔,被孟丙、仲壬的儿子在塞关杀害;第二起南之乱 。南蒯陪侍齐景公饮酒,齐景公称南蒯为“叛夫”,南蒯以“臣欲张公室”来作答 。齐国大夫子韩皙认为“家臣而欲张公室,罪莫大焉” 。齐国的君臣如此看待南蒯在鲁国的行为,俱认为其做法不合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