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听到韩信被杀后说了什么?刘邦建国后首先杀韩信的原因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 。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韩信虽然用这个办法弄到了一个齐王的头衔,但也在他和刘邦两人的关系中种下了祸根,这个祸根有朝一日将变成恶果 。这又是为什么?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 。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出身呢?

刘邦听到韩信被杀后说了什么?刘邦建国后首先杀韩信的原因

文章插图
《史记》为韩信作过一个传叫《淮阴侯列传》,列传一开头就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 。这些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些信息:第一,韩信曾经是布衣 。什么叫布衣呢?就是没有官职的人——有官职的人可以穿锦,而没有官职的人只能穿布 。
但是请大家注意,这布可不是现在的纯棉,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没有棉花,这个布是麻布 。第二,韩信没有钱 。贫,古代的贫是没有钱财的意思;穷,是没有官职的意思——在上古的时候,“贫”、“穷”两个字是两个概念 。我们现在看到,韩信是既没有钱也没有官职,所以可以说他是贫穷 。
【刘邦听到韩信被杀后说了什么?刘邦建国后首先杀韩信的原因】第三个信息告诉我们,韩信好带刀剑 。那么他是带刀还是带剑呢?我的结论是:韩信带的是剑 。为什么呢?因为古汉语为了好听,往往要用两个字,而第一个字又往往是虚指的 。
比方说缓急,没有缓,只有急;所以“刀剑”,我认为没有“刀”只有“剑” 。而且在后面司马迁还写道,项梁项羽起义以后,韩信“仗剑从之”——拎着一把剑就参军了,可见韩信平时是带剑的 。这个信息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韩信有贵族身份 。
因为在那个时候,只有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带剑——当时冶金技术并不高,铸一把好剑很不容易 。我们去看一些古代文献或者看一些古代故事,往往说一把宝剑铸不出来之后,非得有一个人跳到炉子里面去,才能铸出来一把好剑,所以剑是很高贵的 。
我们看武侠小说,里面大侠大多用剑,你看有没有一个大侠用斧头或是用两把铁锤的?那不成体统 。只有一身长衫,手上拿一卷书,这儿佩一把高贵的剑,才显得风流潇洒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韩信可能是个破落贵族 。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一个破落贵族,韩信的少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他又有一些什么遭遇呢?
司马迁告诉我们,韩信这个人有着贵族身份,还有一把剑——我猜测这剑可能是祖传的,韩信他肯定买不起——却既没有什么德行又没有什么本事,史书上的说法叫做“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就是说韩信他没有什么良好的社会表现,因此地方上招募低级公务员——叫“吏”——的时候大家都不招他 。
刘邦听到韩信被杀后说了什么?刘邦建国后首先杀韩信的原因

文章插图
然后又说,韩信不能“治生商贾” 。什么叫商贾呢?商就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就是开一个店铺有固定地址卖东西的人,这叫做“行商坐贾” 。韩信他没有这个本事,不会做生意——既不能做行商,也不能做坐贾,那他该怎么吃饭呢?韩信是“从人寄食”,就是他只能到人家家里去混饭吃、蹭饭吃,所以“人多厌之者”,就是当地的人都很讨厌他 。一个大男人,整天挎把剑,啥也干不了,到处混饭吃,这样一个人会讨人喜欢吗?
韩信经常去混饭吃的一家叫做南昌亭长,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呢?当时的制度叫做十里为亭、十亭为乡,就是十个村子合起来叫做一亭,十个亭合起来叫做一乡 。那么可以推测出来亭长比乡长低半级,比村长要高半级,这人是这么个职务 。这个亭叫南昌亭,并不是我们现在江西省的南昌市,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
这个南昌亭长大概多少有点钱,韩信就老到他家里去混饭吃,天天去吃,吃得这个南昌亭长的老婆一肚子气 。最后,南昌亭长的老婆就想了一个办法:半夜起来做饭,天亮之前把饭端到床上,全家人吃光 。韩信早上起床,摇摇荡荡来吃饭,一看饭已经吃完了 。韩信当然明白了,人家是讨厌他了,他一赌气,就和南昌亭长绝交了——我不跟你玩儿了——他脾气还大得很 。
然后他跑去干什么?跑到河边去钓鱼 。你想想他这种没本事的人,我估计那鱼大概也是钓不上来的 。正好,河边有几个洗絮的老大娘,叫做漂母——那个时候丝绵的棉絮要到河里面洗一洗 。
这些漂母每天来洗絮的时候都自己带饭,其中有一个一看韩信没饭吃,可怜他,就把自己带的饭分给他吃,每天去洗絮就每天分饭给韩信吃 。有一天她漂絮的工作做完,就跟韩信说,明天我就不来了,以后吃饭的问题你自己想办法吧 。韩信说,谢谢大娘,将来我一定厚报您 。漂母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还说什么厚报?我不过是同情你罢了,你还说这种大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