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你可能不知道 在中国古代也有玻璃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白居易的一首诗形象地指出了玻璃易碎的特点 。
中国古代常用“琉璃”指代玻璃(但“琉璃”一词并不专指玻璃,一些釉砂、玉器、彩釉砖瓦也被古人称为“琉璃”),除此之外,古代玻璃还有“璆琳琅玕”、“琉琳”、“药玉”、“瓘玉”、“哨子”和“料器”等名称 。
奠基:陶瓷技术、青铜冶铸技术与釉砂
与天然宝玉石等晶态物质不同,玻璃为非晶态物质,它们的结构并不十分稳定,在一定温度区域内具有可塑性 。
因此,人们很早就利用含二氧化硅的矿石作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再加入不同的助熔剂(如硝碱、硝石、草木灰等)来降低熔点,将其加热到1000℃以上熔化为玻璃液,在冷却过程中便可通过压型、吹制、抽拉等不同塑性成型的方法制成各种玻璃器物 。
此外,人们还通过添加含有铁(Fe)、铜(Cu)、锰(Mn)、钴(Co)等过渡金属元素的矿物来使玻璃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
世界上最早的玻璃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0世纪的两河流域 。随着新的考古发现与无损分析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特有的玻璃制造传统也渐为人所知 。
西周至春秋古墓中出土的大量釉砂(faience)可以看做中国古代玻璃的前身 。原料和外观都与玻璃相似 。它们是以石英砂细粉为原料加上黏合剂和助熔剂塑成珠状或管状后低温(900℃左右)烧结而成,表面附有少量的玻璃态物质,内部主要还是未熔融的砂粒 。
我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技术、青铜冶铸技术都为釉砂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条件 。
我国商代已经可以烧制出带有釉层的原始瓷器,釉砂制作与烧制陶瓷器相似,采用先成型后焙烧的方法,只要温度足够,就可以制出釉砂,而青铜冶铸技术则为釉砂制作提供了控制温度、工具压型等技术借鉴 。
这些釉砂珠、管大多与玉石、玛瑙等珠、管串在一起作为墓主人的装饰物 。与西亚和埃及早期的釉砂含有较高的Na2O不同,中国古代釉砂中含有较高的K2O,这可能与中国使用的助熔剂草木灰中K2O含量较高有关 。
玻璃|你可能不知道 在中国古代也有玻璃
文章图片

釉砂珠
(图片来源:中国琉璃网)
战国以后,中国真正的玻璃制品开始出现,釉砂制品才逐渐消失 。在春秋末和战国初期的古墓中,人们不仅发现了西方典型的钠钙硅酸盐玻璃(Na2O-CaO-SiO2)——产于古代西亚或埃及的蜻蜓眼玻璃珠,还发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钾钙硅酸盐玻璃(K2O-CaO-SiO2),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剑格上镶嵌的玻璃就属于钾钙硅酸盐玻璃 。
玻璃|你可能不知道 在中国古代也有玻璃
文章图片

镶嵌蓝玻璃的越王勾践剑
(图片来源:《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
中国特色:铅钡硅酸盐玻璃的出现
战国时期,铅钡硅酸盐玻璃(PbO-BaO-SiO2)和钾硅酸盐玻璃(K2O-SiO2)在长江流域发展起来 。
铅钡硅酸盐玻璃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中国古代最为独特的玻璃系统,它们是以氧化铅(PbO)、氧化钡(BaO)为主要助熔剂的硅酸盐玻璃,其主要原料为石英砂(主要成份为SiO2)、方铅矿(主要成份为PbS)、重晶石(主要成份为BaSO4)、硝石(主要成份为KNO3)等 。
通过借鉴青铜器制作工艺,人们采用压铸成型等方法制作出各种玻璃器物 。由于氧化钡可使玻璃呈现乳白色达到仿玉的效果,玻璃当时很大程度上成为玉器的替代品 。
战国中晚期,铅钡硅酸盐玻璃以楚文化地域为生产中心开始大量出现,典型的铅钡硅酸盐玻璃器物有:璧、剑饰、印章等小件装饰品 。
玻璃|你可能不知道 在中国古代也有玻璃
文章图片

琉璃壁
(图片来源:中国琉璃网)
西汉时期,铅钡硅酸盐玻璃生产继续发展,器形也发生了变化:玻璃盘、玻璃耳杯、玻璃衣片、玻璃耳珰等生活日用品和大型实用工艺品开始出现 。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玻璃磬的出土标志着西汉时期我国铅钡硅酸盐玻璃制造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
玻璃|你可能不知道 在中国古代也有玻璃
文章图片

玻璃磬
(图片来源:《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