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飞信退出历史舞台:一个时代的终结

3G、4G时代的产物彻底退出舞台,成为“时代的眼泪” 。
2022年7月15日,中国移动和飞信发布公告称,和飞信将从2022年9月30日开始停止提供服务,届时将无法登陆及使用和飞信,请用户提前做好重要资料的备份和保存 。为用户提供服务时合法收集的相关信息,中国移动和飞信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和飞信隐私政策》进行保存,保存期限后将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删除 。
【中国移动|飞信退出历史舞台:一个时代的终结】换句话说,和飞信彻底退出市场了 。
事实上,近两年多以来,和飞信一直在有计划地退出 。
2020年6月,和飞信发布公告称将下线“笔记”、“同事圈”、“智能报表”、“服务案例”四款应用,理由是优化产品性能 。一个月后,因业务调整,和飞信不再支持手机终端内原生增强信息功能 。又一个月后,“超级会议”、“飞信电话功能”暂停服务 。
2021年4月,和飞信开始暂停企业注册,取消多项用户体验权益,如赠送超级会议、语音通知等 。同年5月、12月,和飞信功能调整,不再提供多方视频、一对一视频通话等,企业通信录暂停服务 。
产品核心功能不断进行所谓升级、改造,甚至于暂停服务,影响用户体验的同时,侧面说明,和飞信已经“名存实亡” 。
“市场上再也没有飞信、和飞信了,发展后期,飞信没有找对应用场景以及正确的营销对象,动作太慢,导致一再错失市场机遇 。”一位中国移动员工向DoNews感慨道 。
高光时刻
很多00后,可能没有听过飞信 。但殊不知,飞信的高光时刻,注册用户曾高达5亿,高峰时期拥有近1亿月度活跃用户数 。
2007年5月,中国移动正式推出飞信产品,作为一款即时通讯服务应用,飞信融合短信、GPRS、融合语音IVR等功能 。在2G、3G时代,人们主要的通信方式是短信和语音 。据国际电信联盟(ITU)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至2010年底,全球短信发送量增长了三倍多,从1.8万亿条增长至6.1万亿条 。
据工信部数据统计,我国短信发送量在2007年至2012年间也呈现指数级增长,2012年最高达到8973亿条 。用户每月通信费用除语音通话业务,就是短信业务 。
飞信因可以在PC端、移动端、WAP网页给手机免费发送短信,且无论对方上网与否,都能收到短信,击中一大批用户“省话费”的痛点,一度成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应用之一 。但是,2011年年初,腾讯推出微信后,飞信开始式微 。
飞信背后的运营公司神州泰岳的经营数据可以说明一些问题,2008年飞信净利润一度占据神州泰岳总体利润的76.97%,到2013年,这一数字下降至15% 。与此同时,有媒体曾经报道,飞信活跃度下降明显,2015年12月,手机飞信人均业务量从2014年同期的42条下降至29条,零消息量用户从55%增长至83% 。
相比之下,2013年,微信在推出不到两年时间内,用户数已经突破3亿人次 。OTT服务对运营商业务冲击显而易见,2016年,中国移动宣布短信转飞信业务(客户端接收、回复他人短信)停止服务,同时,飞信更名为和飞信,进入“和”字系列产品,和飞信将切入企业服务赛道,以政企解决方案为发力点 。
9年时间,飞信竞争对手从即时服务通讯IM工具QQ、MSN、微信,再变成SaaS平台钉钉 。
“明明中国移动飞信每个节点都踩对了,但是,最终就是失败了 。”前述中国移动员工对DoNews表示,2011年微信推出后,飞信动作太慢了,2016年,飞信更名和飞信更是进入一个错误的赛道 。“实际上,飞信与云视讯完全可以打组合拳,主打安全、自主、可靠 。”
该员工认为,飞信的结束不仅仅是运营商体制、流程问题,还在于企业没有产品思维 。“飞信和139邮箱都曾经是中国移动较好的产品,可惜后期产品没有市场需求,就渐渐退出市场了 。”
其实,相比于微信等互联网产品,飞信用户体验存在不少Bug 。比如,免费发短信只能在中国移动手机用户范围内使用,给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号码用户发送短信需要付费,2012年,飞信才开放给其他运营商注册;GPRS流量与短信费用常常计费不清;用户有时接收不到短信......
电信分析师项立刚对DoNews表示:“飞信停服可以认为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在QQ时代,飞信用户数可以与之抗衡,把手机与网络平台直接打通,但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飞信没有跟上节奏 。这与电信运营商企业机制有很大关系,飞信实际是神州泰岳在做支撑,在整个过程中技术与能力,与用户有一定脱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