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重阳节是哪天

重阳节是哪天(重阳节是怎么来的)重阳节,我们都不生疏 。尤其是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我们都不生疏 。尤其是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由于我们现在的生涯节奏变得极快,人们的价值、生涯方法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更 。因而对传统文化发生了一些隔膜,对于传统节日也没有了以往的热忱和典礼感 。如果说人们对节日还有企盼,那就是学生可以放假,上班族也可以不用加班了 。

然而时期再怎么变更,人的根本情绪(喜怒哀乐爱恶惧)是不会产生变更的 。我们今天对重阳节不会有太多的逼真体知,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独在异乡为异资源网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今天的中国,很多年青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大都远离故乡,与自己的父母分别 。但是人在异乡总会有一种孤寂之感,尤其是每逢佳节之时,这种情绪更浓 。这便是一种文化的深层积淀,中国人看重血缘家庭和团圆的价值寻求已经深深的根植于我们的血脉当中 。从这个层面来说,传统节日已经不再是个简略典礼的问题,它包括着我们的价值诉求、文化诉求等等 。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回到古人的生涯世界,一窥他们的重阳节是如何过的?
重阳节,我们都知道时处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 。因为“九”为数之极,又是极阳之数,故二“九”相重,即为“重阳” 。在这一天,民间有登高、插菊花、茱萸的风气,故又有“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不同称谓 。此外“九九”又和“久久”谐音,即长久长久之意,蕴含了人们非常美妙的价值诉求,所以民间也常在该日举办一些祭祖与敬老运动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2012年,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位“老年节” 。
 

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重阳节是哪天

文章插图

既然重阳节如此具有文化内涵,我们就会疑问,它到底是什么时候来源的,以及其风气背后到底有何蕴意?关于“重阳节”的来源,见于《吕氏春秋》 。其中记录:“(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就义,告备于天子 。”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在秋九月,农收之时就有祭祀上帝、祖先的运动 。依照荀子的说法,“天地者,类之本;先祖者,生之本” 。之所以会举办这些运动,我们不能无知地将其看作是一种迷信,实则是古人追寻自己“从哪来”的问题,是一种报本反始的心里及价值诉求 。
另外,依据《西京杂记》记录,“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由此,我们也可知道早在西汉时代就涌现了佩戴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等习俗 。人们以为这些运动可以令人长寿,这也许是受到当时一些术士服食药物寻求长生的影响 。
此外,《荆楚岁时记》也说:“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这是什么意思呢?隋代的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也就是说人们在重阳当天举办大型宴饮的运动不知起于何时,一直到宋代还依然坚持完好 。“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 。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 。”这是对当时重阳佳节的描写 。人们在重阳节这天举办宴饮,喝菊花酒,祝愿老人们健康长寿,全部一幅其乐融融的盛景 。其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孝”文化,以及一种敬老、尊老的价值观 。从这点来说,重阳节被称为“老年节”不是没有道理的,自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 。
从这些材质,我们可以看出,西汉时代的重阳节典礼、习俗已经相当完备了 。因此,重阳节的来源绝不止于汉代,应当可以上溯到更早 。不过,“重阳节”作为一个名词涌现还是在三国时期 。例如,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写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认为宜于久长,故以享宴高会 。”到了晋代,陶渊明也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我们知道,陶渊明独爱菊,故爱屋及乌,对重阳节也是情有独钟 。
当然从汉代到魏晋时代,重阳节的一些习俗重要还是在宫廷及士大夫中流传 。直到唐代,重阳节才被正式定位节日 。从此以后,朝廷与民同乐,以及在重阳节这天举办各种各样的运动,来庆祝这一节日 。
关于重阳节,其中最主要的习俗当属“登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