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脱肛怎么办

宝宝在出生以后生活上的料理都依靠着父母,身体不舒服也只能通过哭闹来表达,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家长细心的观察 。有的家长在孩子不舒服的时候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就要注意查找原因,像直肠脱垂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在大便的时候发现,发现后应该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治疗效果非常好,所以不必担心 。

婴儿脱肛怎么办

文章插图

直肠脱垂又称脱肛,系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外翻脱出肛门外 。小儿直肠脱垂以1-3岁幼儿多见,发病的性别差异不明显,多数患儿可自愈 。
一、 病因
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
1. 先天性解剖缺陷 ①骶骨的伸直状态:婴幼儿骶骨生理弯曲形成不全,直肠与肛管几乎在一条直线上 。②盆底肌肉麻痹:多见于腰骶部脊髓和脊膜膨出者,肛提肌松弛变长 。③肛管(子宫)直肠陷凹过深:致使直肠固定力量减弱 。④直肠动脉分散细小:直肠部分失去重要的支持力 。
2. 后天性促成因素 ①营养不良、消瘦:坐骨直肠凹内脂肪组织减少,失去对直肠的支持固定 。②排便过程肠气紊乱:以慢性便秘者为多,长期腹泻者也可见 。每次排便时长时间蹲坐便盆的不良习惯也易促发小儿直肠脱垂 。③膀胱纤维化:往往并存盆底的结缔组织松弛 。④腹压异常增高:见于长期或剧烈咳嗽、尿路结石、慢性细菌性痢疾及包茎的患儿 。⑤长期不均衡饮食:缺乏纤维素性食物及长期液体状饮食易致直肠脱垂 。
二、 病理分型
1. Ⅰ型即粘膜脱垂 肛管和直肠粘膜与肌层分离而脱出肛门之外,亦称不完全脱垂 。此型临床上最多见 。脱垂粘膜呈环状,色淡红,质软,有时可触及折叠的两层粘膜,脱出肛门外长度不超过4cm,易于自行回缩或还纳 。
2. Ⅱ型即完全脱垂 直肠粘膜和肌层均脱出肛门之外,亦称真性脱垂 。长期Ⅰ型粘膜脱垂可发展为完全脱垂 。脱垂肿块略呈圆锥状,稍向后方弯曲,顶端可见一凹陷,表面多个环状粘膜皱襞,色淡红或暗红,触之较厚而有弹性感,可脱出肛门外10cm,并有肛门松弛,脱垂物多需辅助还纳 。
3. Ⅲ型即结肠套叠脱垂 临床上罕见 。为肛管、直肠全层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门外,脱垂肿块呈椭圆形,肛门极度松弛,粘膜可有水肿,分泌物增多、糜烂、出血、溃烂甚至坏死,易嵌顿而至华纳困难 。
三、 临床表现
1. 脱垂“肿块” 是最直观而重要的表现 。起病阶段是排便用力时有淡红色肿块从肛门脱出,便后肿块常能自行回缩 。反复发作后,肿块必须用手帮助托回,再继续发展下去,只要腹压稍微增高,即使不排便也出现脱垂肿块,脱出的粘膜受摩擦可发生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糜烂、出血、溃烂甚至坏死 。
婴儿脱肛怎么办

文章插图

2. 伴发症状 患儿有肛门下坠感,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大便频繁,便量不多,便后有未尽感,尿频,伴烦躁不安等精神表现和肛周湿疹等刺激症状 。
3. 促成因素相关表现 营养不良、消瘦、长期便秘或腹泻、尿路结石、包茎及引起咳嗽的各种急慢性疾病等表现 。
四、 诊断与鉴别诊断
多数家长诉患儿有大便时肿块状物从肛门脱出的病史 。医师嘱患儿蹲位或侧卧位用力屏气做排便动作时观察,可见由脱垂肿块 。根据肿块的大小、长度及粘膜皱襞的形状等性状基本上可区分其临床类型 。临床上根据病史、脱垂肿块性状,办法症状及促成因素多易确诊 。在少见情况下小儿直肠脱垂应与直肠息肉、肛周血管扩张和晚期肠套叠相鉴别:
1. 直肠息肉 在诊疗中家长叙述病史不清,表述不明,较大直肠息肉易描述为直肠脱垂,应仔细检查肛门 。直肠息肉有反复鲜血便史,检查者将肛门外肿块还纳后,再行直肠指检时在直肠内可扪及球形、润滑、活动度大的肿块,且有一细长蒂状物与直肠壁相连,拔指后指套上常有鲜血染迹 。反复直肠脱垂患儿直肠长期受炎性刺激也可合并息肉,但此种息肉一般较小而无蒂 。
2. 肛周血管扩张 排便或腹压增高时,肛周血管扩张呈紫蓝色,并无粘膜脱垂 。
婴儿脱肛怎么办

文章插图

【婴儿脱肛怎么办】3. 晚期肠套叠 套头部可经乙状结肠、直肠、肛管脱出于肛门口意外 。这种患儿全身情况较直肠脱垂危重,多有近期的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腹部肿块史,而无反复肛门外肿块脱出的情况 。直肠指检时肠套叠头部肠管与肛管之间有一间隙,手指循此间隙可达直肠腔内深部,而在肛管直肠粘膜连续处扪不到返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