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翻译,是社稷之臣也的意思-

区别在于,大难临头
“股肱之臣”,可生可死
“社稷之臣”,唯有一死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翻译,是社稷之臣也的意思-

文章插图
两者都是封建意义上的“忠臣”,只不过“股肱之臣”忠的君王和社稷;“社稷之臣”忠的是江山社稷 。
在“股肱之臣”的理念中,君王在社稷之前,但为官之道,还是要有一个“国家社稷”的底线 。这样的大臣,一般会顺时而动,君王英明时,他会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经国志民 。君王昏庸时,他会择时而动,可辅佐时,会一边顺着君王的意志,一边治理国家,如不可辅佐,他可能会顺着君王成为佞臣,也可能隐退山林,甚至最后起兵造反,也有可能 。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翻译,是社稷之臣也的意思-

文章插图
秦朝的李斯
汉朝的萧何、陈平、周勃
晋朝的杨骏
宋朝的赵普
明朝的刘伯温
都是“股肱之臣”,他们终于君王,治理国家,但是皇帝或当权者出现错误时,他们大多不会拼命死谏,纠正皇帝的失误 。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翻译,是社稷之臣也的意思-】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翻译,是社稷之臣也的意思-

文章插图
“社稷之臣”与“股肱之臣”不同 。
“社稷之臣”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秉持的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的思想 。对于这样的大臣而言,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 。儒家早期经典著作《礼记·曲礼》记载:“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在社稷之臣眼中,国君是江山社稷的守护者,而不是拥有者 。当国家危难之时,国君应该为了保卫社稷而死,大臣应当率领民众保卫国家 。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翻译,是社稷之臣也的意思-

文章插图
在我国历史上,除了建国时期,皇帝会在战场上浴血厮杀,其他时间,大多都会坐镇京师不宜轻出,秉持儒家“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理念 。所以,御驾亲征的情况就比较少,而被“社稷之臣”强行御驾亲征的就更少了 。
寇准要求宋真宗,御驾亲征,亲赴前线澶州督师抵抗辽国 。皇帝的安危,心情好坏,都不重要,保卫国家才是关键 。
所以“社稷之臣”经常会不给皇帝好脸色,也不会逆来顺受,更不会考虑皇帝的心情 。这样的大臣,在英明君主的时代,会被皇帝捏着鼻子忍了,在脾气不好的君王时代,则大多郁郁不得志,甚至被杀,也是有可能 。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翻译,是社稷之臣也的意思-

文章插图
西汉的王陵、汲黯
唐朝的魏征
宋朝的寇准,岳飞
都是“社稷之臣”,他们遵从“民贵君轻”的理念,认为“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
股肱之臣是皇帝的左右手,与皇帝非常亲近,但不一定有太大的才干 。而社稷之臣却是,并非刻时刻不离皇帝左右,但一定是有大才干的人,喻之为,擎天白玉柱,驾海紫金梁之类的能臣 。但不管是股肱之臣,还是社稷之臣其共性必须是忠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