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九边重镇兵力排名,明朝北边九个重镇-
九边在大明王朝北部边防体系之中是重中之重,九边的设置对明朝国防而言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战略体制的原因,九边又形同虚设,衰亡是不可避免的 。具体分析解答如下:
文章插图
一、何为“九边”?明朝建国后其主要威胁来自北方北元蒙古残存势力 。1368年,朱元璋攻克元大都,将北元驱逐至漠北 。元王朝虽然被推翻,但仍然把握着强大的军事力量 。因此,北部边疆的防御一直是明朝军事战略的核心,即使在东北女真族崛起后依旧没有改变 。
文章插图
为此,明王朝不得不自辽东至甘肃,绵延万里的北部边疆上先后修筑设立了大同、辽东、宣府、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九个军镇,把北方边防划分为九个区域,至明末时又成为九边十三镇或十六镇,通称为“九边”,这就是“九边”的由来 。
《明史·兵志》称:“元人北归,屡谋兴复 。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 。正统以后,敌患日多 。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 。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 。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在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
文章插图
二、九边的演变形成明代九边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最初起源于洪武时期,基本形成于永乐时期,最终定型于嘉靖时期,先后经历了四镇、七镇、九镇的演变 。
在整个演变形成过程中,边镇数量虽然逐步增加了,但北部防线却是不断萎缩的 。
文章插图
防线萎缩的起因就是永乐皇帝朱棣对原洪武时期设立的大宁都司和东胜卫进行内撤 。朱棣对大宁都司的内迁以及对东胜卫所的迁废,使得原来深入蒙古二百余里的防线出现两个缺口,从而使整条防线后撤萎缩 。
大宁都司迁于北京城南之保定后,等于在辽东和开平的防线上开了一个大大的缺口,蒙古军可以从个缺口处切入,向南威胁北京,向西威胁太原、宣府 。
文章插图
尤其是东胜卫的内撤,使得明代北部边疆防线出现了一个大同至甘肃、宁夏之间的巨大缺口,结果瓦剌等蒙古部落乘虚而人,不断入犯,大明的整个防御线被迫南移数百里至山西大同、陕西榆林一带,而大同、榆林地区则基本上无险可依,最终导致了河套地区的沦陷 。
就这样,明代北部边防在北元蒙古瓦剌部、女真部、兀良哈三部的侵扰下不断改变,最终形成明代九边防御体系的格局 。
三、九边设置的意义明朝九边防御体系的建立,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大明北部边疆防线,加强了对北元蒙古各部及女真部南下抢掠的防御 。同时控制加强了边关贸易,有效防止了重要物资产品的走私,增加了对北部草原民族经济制裁的砝码,以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
文章插图
四、九边衰亡的原因1、军资耗费巨大,国家财政拮据
据史书记载,万历中期时,各边光主兵就有60万左右,除此之外,还有为数甚多的客兵 。
这么多官兵的日常费用,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大明帝国逐渐不堪重负 。
文章插图
各边为进行备战与士兵给养所需的军饷,起初多仰给于屯田,正统年间之后,逐渐由京师太仓供应 。各边军饷供给的额数,弘治、正德年间时,每年大约43万两;嘉靖年间最高达到每年270多万两;万历时期,每年则多达380多万两,这与当时明朝每年田赋收入的总数大体相当 。
九边的设置,虽然使明朝北部边塞形成一条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广袤万里、烽堠相望、卫所互联的北方坚固防线,对加强北部边防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同时,各边镇、所、边墙、堡等军事附属设施的修筑,耗用了大量的资金,调动了数以万计的军民,终其明朝263年间几乎没有中断过 。
文章插图
明朝各代为此不得不加捐加税,尤其在明中叶以后,各级军官贪污盘剥,加上饷银短缺,军士往往因无法生活而发动兵变 。
推荐阅读
- 明朝秉笔太监vS掌印太监,明朝司礼监掌印太监都有谁-
- 明朝宁王叛乱能成功吗,明朝宁王叛乱能成功吗-
- 明朝朱由榔是谁,朱由榔的皇后-
- 明朝4大悬案,明末四大悬案-
- 为什么明朝宦官专政,明代宦官专权-
- 明朝那些事儿万历朝鲜战争,万历朝鲜战争明军表现-
- 明朝内阁对君权有制约作用吗,明朝内阁有权力吗-
- 明朝也是闭关锁国吗,明朝闭关锁国和清朝闭关锁国-
- 投降满清的明朝大臣,明末投降清朝将领-
- 明朝邓愈简介,明朝邓愈后人分布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