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阳标统 广州历史文化


连阳标统 广州历史文化

文章插图
广州历史文化(杨炼标准体系)
“羊城遗风”之一,《生药材档案》,海珠南路,1997 。
在广州工作生活了20多年,虽然寄居感逐渐消失,但还是觉得自己不是广州人 。这个“不”不是指户籍,而是文化和心理上的自我认同 。所以在省内坐标中,我并不特别关注广州的历史文化 。很多外国朋友问我广州某年的事情,只能互相分享 。
我在给你讲笑话 。如果外教朋友来广州,需要陪同,大部分都会被我带到黄花岗去上坟 。或者去黄埔军校,然后去十字军烈士墓...然后,去上坟 。
据说南京搞现代军事史的同行接待外国友人也是这样 。首先参观中山陵,然后去灵谷寺 。除了国民革命军的将军宝座之外,还有很多名人的坟墓 。如果你还不够,明陵会等着你 。
其实我现在对广州不熟悉...除了做事,平时都不住东山 。
2016年,我参加了在西关旧城改造试点永庆坊举办的“广州民族记忆的荣耀”历史影像展 。那段时间,我经常去西关-东山旅游 。西关的变化真的让我很惊讶 。20年前,我做摄影采访人员,拍摄《羊城最后的魅力》 。半年来,我每隔一段时间就在那里的街道上闲逛 。这个时候我就认不出来了 。
自从98年完成《羊城最后的魅力》的拍摄计划后,我已经十几年没有去过西关了 。当时艰难的拍摄过程已经成为记忆中珍贵的一部分 。图片被我供职的媒体用上信息资源网后,被当时收视率很高的《南方周末》摄影版和央视节目《东方时空采用 。当时邀请我一起做节目的采访人员王*言,听一个朋友说他不再在外面跑了,在台湾当了节目导演 。
随后几年,广州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建设 。在“小便”和“大便”的过程中,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被信息资源网粗暴地拆除了 。广州一群热爱古建筑的文保爱好者像祖坟一样跳了起来,联合各路媒体向政府发出紧急呼吁 。政府被迫无所作为,只能假装听取民意,对原计划做一些修改,这要花很多钱 。
我记得在潮流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摄影师也被激起来拍我到处拍的破衣烂衫 。有一段时间,这种图片和稿件频频见诸报端,我却没有兴趣涉足 。我已经拍完了,看标题无聊死了 。第二,我嫉妒 。为什么我拍戏的时候没人关注?该你开枪了,但我希望政府听你的 。呸!
《白铁店》,《羊城的遗产》第五章,1997年同江路
第一摄影哥的通病就是相机刚用的时候一定要拍老货,美其名曰寻找历史的沧桑 。信息资源网拍照一段时间后,兴趣开始分化,有人去拍风景、花鸟鱼虫;有些人喜欢给美女拍照,经常合伙租个模特给她们洗澡...拍下它们是不是假的只是好玩而已 。剩下的几个自封的文化人在东西方拍了照片,在国内外获得了各种奖项...我放下相机,没有拍任何照片,直到很多年后,我开始拍抗战老兵的照片,一口气拍了将近700张 。
在我看来,城市的改变和更新是理所当然的,城市规划不能过分强调保存历史和文化 。过于强调这一点,导致城市规划让步太多 。一是城市建设成本太高,二是城市变化跟不上时代 。到处都是历史建筑 。几百年后你希望后人生活在哪里?如果真的喜欢这种古建筑,可以搬到西南山区,看着爽就不死 。
我个人对城市的要求是简单,干净,安静,方便(我怎么感觉平壤好像符合要求?有人给我介绍了一份平壤的革命工作,非常感谢) 。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说到底只是一个城市的点缀 。最多是作为旅游景点,给门卫卖票,想不出别的用处 。
比如我的一个表哥是做保安的,守着白云路的鲁迅先生故居 。虽然他读过书,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很有名的人,但他还是为他的姐姐不知所措 。又破又破的房子有什么好?拆了重建不是更好吗?......可见一些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程是多么的枯燥,与底层劳动人民的诉求是多么的脱节 。
《唐鞋篆斋》,载路1997年版《羊城遗风》第八章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只能在文献资料中体现 。大部分年份都要尘封在档案里,直到有一天,城市规划师把它调出来做规划参考 。
谈谈文化遗产、城市肌理、独特记忆和标志...越炒作越扯淡 。如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课题 。随便找个看起来认识几个字的人,聊一下城市文化保护的话题,就可以涉足这方面,很有味道,也不错 。
广州的文保爱好者中,见识最广最变态的就是我的朋友 。他们不知疲倦地工作,让广州每一座历史建筑的每一块砖都变得清晰...他们会因为我写这篇论文而和我分手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