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发明的美食?朱元璋发明了什么( 二 )
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今日之急务 。
因为户籍制度和国家的农业大计、财政收入、人口兵役等直接相关,因此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就立即提出建立明朝的户籍制度——户贴制度 。把人口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向老百姓明确 。
人口和土地是农耕社会的根本,朱元璋的户贴制度从这两方面着手 。在人口方面,朱元璋一方面鼓励生育,另一方面让居无定所的流民安居下来 。在土地方面,朱元璋一方面鼓励开垦耕地,另一方面防止土地兼并 。在朱元璋的持续推动下,明朝的经济得到了恢复 。《明史·食货志》记载:
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康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 。
明初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扶苏,户贴制度解决了人口大面积迁徙、徭役分摊不均等问题 。下面来具体说收户贴制度 。
3.户帖制度
《明史》云:
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 。有司岁计其登耗以闻 。及郊祀,中书省以户籍陈坛下,蔗之天,祭毕西藏之 。
所谓“户贴”,在宋朝时已有雏形,但当时并不成熟 。在明朝最初由宁国知府陈灌完善并施行 。大致的意思是:户部以“户”为单位,给每户农民发一种“户贴”,户贴上详细记载了这户人家的田产数量以及所应承担的赋税役额度 。户贴制度虽然明确了每户百姓所承担的义务,但也是一种“不动产证书”,对百姓财产是一种保护,所以推行起来阻力并不是很大 。
底层百姓有了户贴之后,不仅能够踏实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不再轻易迁徙 。而且可以按照户贴上的税赋役额度来明确纳税,避免了官员中饱私囊,或纳税不均等问题 。户贴制度是一种革新,特别是明朝初年人口、土地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户帖制度对稳定生产发挥着重要意义 。
4.黄册制度
户贴制度从洪武三年全面推行,到洪武十四年,“洪武之治”已经显现,百姓安居,此时朱元璋开始推行 “黄册制度” 。“黄册”制度相比于户帖制度,有了近一步的完善 。
《明史·食货志》载:
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 。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
所谓“黄册”制度,需要配合“里甲制度”来推行,即朱元璋你把明朝百姓分为军、民、匠三类,并且每110户为一个“里”,每个“里”设有10个甲,把每个“里”的住户按照籍贯、姓名、人口、田宅、地亩等逐一登记,送给户部,每十年更新一次 。因为送到户部时要用黄色的纸包裹,因此被称为黄册 。
在黄册制度的规定下,每个“里”中的人口,所承担的赋税是均等的,极大的避免了赋税集中问题 。同事,若某一户家庭出现问题,同“里”的其他家庭需要共同承担这一户的赋税任务,这样就保证了朝廷的赋税收入 。
黄册制度也就是明朝执行最长的户籍制度,也是朝廷赋税役的依据,也被称为明朝经济方面的基本制度 。
需要说明的是,在黄册制度之前,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都是“从上而下”的,也就是说,由朝廷户部、省、州县由上而下进行统计 。而黄册制度正好相反,各户填写真实的户籍信息,然后上交给甲长,甲长再上交给里长,最后送交到各州县,再到省、户部,这时候一个由下而上的过程 。而且,这是个不间断的过程,地方上每年都要统计,而户部每十年进行一次大面积更新,这种户籍制度,比历朝历代都要详细,通过黄册制度,朝廷可以十分精确的掌握全国人丁和土地的情况 。
由“户贴”到“黄册”制度,是明朝在社会探索中明显的进步,但也有其局限性 。下面来谈谈明朝户籍制度的局限性 。
三、明朝户籍制度的局限性
1.明朝户籍制度的地域性限制
在农耕社会,户籍和赋役是密不可分的,国家要想稳定地从社会底层获取赋役,就要千方百计把人丁控制在地域范围内,并且限制人口流动 。因此,历朝历代对“流民”治理都非常严厉,甚至将“流民”作为罪犯 。明朝对百姓的地域限制十分严格,《明太祖实录》有云:
其令四民务在各守本业 。医、卜者土著,不得远游 。
可以看出,不仅农民不准轻易离开自己的土地,连医者、卦士也不允许远游 。尤其是在黄册制度执行以后,以110户为一里,里内十甲轮流服役,这就相当于把人口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轻易离开 。因为一旦离开,就会连累其他人 。
推荐阅读
- 文言文翻译难题?文言文翻译每日一练
- 描写刺猬的诗?咏刺猬古诗译文_1
- 鼓励运动员的话(激励运动员的励志句子)
- 钓鲢鳙用多长的竿 钓鲢鳙什么钩型好
- 我的读书心得(我的读书心得)
- 以感动为题的作文(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五篇)
- 十月再见 十一月你好的句子(2020十月再见十一月你好的句子大全)
- 哺乳期用祛斑霜的危害
- 引人深思的哲理故事?很有哲理的故事
- 当高中老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当高中老师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