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快乐的诗句?有关忧愁的诗

明朝灭亡的原因挺多、挺复杂 , 前面嘉靖、万历、天启朝留下了深重祸根 , 崇祯朝天灾严重 , 朝廷党争加剧 , 这些因素都加快了明王朝的衰败 。朱由检虽然是个勤奋的皇帝 , 但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他施政中的“三宗罪” , 放大了天灾 , 加剧了党争 , 把大明王朝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
其一 , 朱由检过分看重个人声名 , 又顾忌清流们的口诛笔伐 , 当断不断 , 既未能与后金议和 , 又未能将都城南迁 , 明朝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始终未能改变 , 这是明朝灭亡的致命伤 。明朝在辽东与后金干仗 , 同时又要围剿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 , 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 军队调派和军费开支都非常困难 。而后金皇太极即位后 , 因为内部不稳 , 提出了跟明朝议和的要求 。这对大明来说是一个难得的调整机会 , 可以稳住一头 , 集中力量对付起义军 。但朱由检却在犹豫徘徊中丧失了机会 , 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 一是因为“不和亲、不议和”是大明的国策 , 即使当年明英宗被俘 , 明朝也没有跟瓦剌议和要人 , 而是果断另立新帝 。二是因为明朝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 , 都以与满人这一外夷和谈为耻 。
所以 , 朱由检担心跟后金议和 , 会在史上留下个坏名声 , 还要遭受清流们的无数口水 。所以 , 他犹豫、徘徊、反复 , 缺少了在关键时刻独断乾坤的能力 。尽管因为形势所迫 , 他跟后金有过三次议和的尝试 , 都因为犹豫不决而不了了之 。最后一次 , 因为议和的消息不小心泄露 , 朝野大哗 , 舆论鼎沸 , 弄得朱由检很没面子 , 恼羞成怒之下 , 他竟把派去议和的兵部尚书陈新甲给杀了 , 彻底关掉了明金议和的大门 。

有关于快乐的诗句?有关忧愁的诗

文章插图
议和不行 , 还有迁都南京这条路 。南京是明朝“两京”之一 , 官僚体系成龙配套 , 北京有的衙门、职位 , 南京城基本都有 , 明朝把都城迁过去 , 朝政运行没有任何问题 。更重要的是都城南迁之后 , 北方留给了起义军和后金 , 两方争夺地盘 , 很可能会发生火拼 , 大明也就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依靠南方相对雄厚的财力物力 , 大明慢慢休养生息 , 未必没有自保乃至反击的机会 。可惜 , 自明成祖朱棣开始形成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传统 , 使朱由检不敢迈出这一步 。周皇后和不少大臣多次劝他南迁 , 他始终顾忌朝野舆论 , 担心身后声名 , 没敢迈出这一步 。如此一来 , 议和和迁都这两条有点希望的活路 , 朱由检都错失了 , 只留下一条坐以待毙的死路 。
其二 , 朱由检多疑善变 , 任性严苛 , 人事调整频繁 , 把文臣武将搞得战战兢兢、无所是从 , 经济军事策略难以持续 。在辽东战场 , 富有谋略的孙承宗、袁崇焕打造关锦宁防线卓有成效 , 基本上遏制住了后金的进攻态势 。但朱由检先是因为小败而罢免孙承宗 , 后又听信谣言 , 将袁崇焕千刀万剐 , 明军痛失良帅 , 辽东战局急转直下 。在镇压起义军的13年中 , 朱由检中先后用了杨鹤、洪承畴、曹文诏、陈奇瑜、卢象升、杨嗣昌、熊文灿等诸多将帅 , 其中洪承畴、杨嗣昌、卢象升等人属于“用了撤、撤了再用” , 如此频繁撤换将领 , 战果可想而知 。
【有关于快乐的诗句?有关忧愁的诗】正因为战果太差 , 朱由检的心情越来越坏 , 也变得越来越冷酷无情 。地方总督被他杀了7个 , 巡抚杀了11个 , 这些人都是管辖一省乃至数省的军政大员 , 但朱由检说杀就杀 , 因为战败的责任总得有人担 。在他执政的17年间 , 更换了19任内阁首辅 , 其中2人被杀 , 撤换了50多名内阁成员;刑部尚书换了17个 , 兵书尚书换了14个 , 朝廷中枢如同走马灯一样 , 如何能够处理好政务军务!朱由检也很痛苦自责 , 先后六次下“罪己诏” , 痛陈自己的过失 , 但这更像是自伤自恋 , 于国事毫无用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