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门生平 张雪门


张雪门生平 张雪门

文章插图
张学门(张学门生平)
张雪门和孩子们在一起 。

晚年的张学门

张雪门(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20世纪30年代 , 国内幼教界素有“南陈北张”之称 。“陈楠”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北张”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张学门 。
张学门(1891—1973) , 宁波鄞县(今鄞州区)人 , 一生致力于学前教育事业 。他的学前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和台湾省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学门关于学前教育目的、行为课程、教师培训的论述 , 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同时 , 他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学前教育的敬业精神、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和工作作风也值得我们学习 。
赵宁山
宁波学校
张学门 , 原名贤烈 , 生来字成仔 。童年时读了四书五经和大量古诗 , 国学功底深厚 。1911年毕业于浙江四中(现宁波中学) 。1912年 , 22岁的他成为鄞县私立兴银小学的首任校长 。
张学门从小就对幼儿教育产生了兴趣 。走访了沪宁地区30所幼儿园(原名幼儿园 , 下同) 。看到当时一些日式托儿所或教会办的幼儿园对幼儿的奴役 , 他深感痛心 , 决定投身幼儿教育 。1918年 , 他与几位志趣相投的人一起 , 在鄞县创办了第一所中国人办的星音幼儿园 , 并担任园长 , 开始了幼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在办学过程中 , 张学门深深地意识到 , 办好一所幼儿园 , 关键在教师 , 培养理想的幼儿园教师非常重要 。1920年4月 , 他创办了宁波第一所幼儿师范学校 , 命名为“兴音幼儿师范学校” , 从此开始了他的幼儿师范教育工作 。
感化和童稚师范教育思想是张学门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研究的实验园有两种 , 一种是幼儿园 , 一种是幼儿师范学校 。张学门认为 , 如果只在幼儿园研究学前教育 , 而抛弃师范教育 , 无异于“清溪无清水 , 修剪枝叶无树木 , 决非万全之策” 。他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 , 把见习和实践放在突出位置 。
让张学门的师范生利用半日制幼儿园的设施办平民幼儿园 , 经常去幼师所属的中心幼儿园开展各种实习活动;利用部分托儿所、小学、幼儿园扩大实习名额 , 让师范生有机会从事各种办学和教学活动 。
张学门还改革了幼师教育 , 将“实践”融入学习过程 。第一种是参观 , 为期一个学期 , 用于培养幼稚师范生对幼儿园的基本概念;二是见习 , 为期一个学期 , 即把师范生从参观中获得的经验 , 通过一次行为的表现 , 让他们认识得更清楚 , 想法更坚定;三是试教 , 为期一学年 , 让师范生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 , 给他们一个长期独立负责的机会;第四是辅导 。时间是一学年 , 让师范生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的真正价值 , 在辅导中培养他们不屈的人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
专心学习
1924年 , 张学门加入北平大学任职员 , 就读于教育系 。一次偶然的机会 , 我找到了弗罗姆佩尔(德国著名教育家)的讲义残页 , 开始研究弗罗姆佩尔 。我决心学一年Frompel , 学一年蒙台梭利(意大利教育家) , 再学一年世界各国的婴幼儿教育 , 然后把一生献给适合中国国情的婴幼儿教育 。
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从事学前教育的决心 , 促使张学门努力学习国外幼儿教育 , 从幼儿园课程入手 , 从幼儿生活中获取素材 , 编写幼儿园课程 。1926年 , 他在《新教育评论》上发表了《幼儿园第一季度课程》 , 引起了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同年 , 《幼儿园研究》一书在北新书店出版 。这可以说是张学门探索学前教育中国化的最早尝试 。
当时 , 张学门根据教育目标的不同 , 将中国的幼儿教育分为四类:一是以培养士大夫为目的的幼儿教育 。日本在清末开办的儿童院就属于这一类 。他曾这样描述:“在这种教育下 , 孩子是被动的 , 双方都充满了压迫 。我学到的都是零碎的知识和技能 , 都是肤浅的、虚伪的 , 过不了一会儿我就会马上忘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