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芳华》:被边缘化的何小曼,授奖后却疯掉了,背后的真相太辛酸

芳华|《芳华》:被边缘化的何小曼,授奖后却疯掉了,背后的真相太辛酸

文章图片

芳华|《芳华》:被边缘化的何小曼,授奖后却疯掉了,背后的真相太辛酸

文章图片

芳华|《芳华》:被边缘化的何小曼,授奖后却疯掉了,背后的真相太辛酸

文章图片

芳华|《芳华》:被边缘化的何小曼,授奖后却疯掉了,背后的真相太辛酸

《芳华》讲述了那些曾经神采飞扬的少男少女们 , 留下了一曲宛转悠扬的曲调 , 有向往 , 更有迷茫 。 并不是每一个青春都是美好的 , 也不仅仅是诗情画意 , 还有苦涩和辛酸 。

但是每一个青春芳华都值得我们去珍藏 。
我觉得标题中的“芳华”两字 , 既不是褒义 , 也不含贬义 , 更多的是一种期待 , 期待岁月终归平静后 , 期待被温柔以待的青春 。
《芳华》中何小曼是一个令人心疼的女孩 , 她一直努力地生活 , 却一直无法过上一种舒心的生活 。
她所有的快乐和幸福在她四岁那年戛然而止 , 那年她失去了宠爱她的父亲 , 母爱也随之流逝了 。 她的人生变得暗淡 , 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
后来她考入了文工团 , 可是原生家庭的伤害令她变得自卑而敏感 , 在这里 , 她依然无法融入集体中 。
她一直遭到他人的排斥 , 除了刘峰 。
后来她立功受奖了 , 似乎命运开始垂青于她 , 可是她却因此而疯了 , 这令人感到痛心和惋惜 。
也许人生就是如此 , 有希望就有失望 , 有意外也有惊喜 。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善待生活 , 保持初心 , 或许能够得到心灵上的平静 。
就像成年之后的何小曼 , 虽然她没有什么耀眼的光环 , 却过得比其他人更加从容 , 这就是岁月静好吧 。

01、一个被原生家庭伤害的女孩 , 个性卑微而压抑何小曼的父亲是画报社的编辑 , 一个书生气很重的谦谦君子 , 虽然写过一些散文和剧本却没有多大的名气 , 她母亲年轻漂亮 , 在剧团中打扬琴弹古筝 。
父亲是一个大好人 , 好得近似于懦弱 , 于是被扣上了坏分子的帽子 , 母亲毫不犹豫地提出了离婚 。 小说中 , 一无所有的父亲决绝地离开了人世 。
28岁的母亲带着女儿嫁给了上海建筑厅的何厅长 , 那是一位40多岁丧妻的南下老干部 , 小曼也随他姓何 。
从6岁开始 , 何小曼就成为这弄堂里人人指点的\"拖油瓶\" , 跟着母亲过上了寄生的生活 。
小曼虽然顶着\"何\"姓 , 却不是家中的\"大小姐\" , 连家中的保姆也对她不屑一顾 , 尤其是在弟弟妹妹出生后 , 她更是一个多余的存在了 。
从六岁起 , 她就成了一个有家的“孤儿” , 她曾经刻意把自己冻伤、发高烧 , 才勉强获得了母亲的一次拥抱 。
可是母亲却总是在她耳边说:“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呀 。 ”年幼的小曼委屈地哭时 , 母亲小声一句:\"你还嫌妈妈不够难 , 是吧?\"
这激起了何小曼心中万般愧疚之情 , 她认为母亲的“牺牲”都是因为她这个\"拖油瓶\" , 从此 , 她学会了识相和谦卑 。

可年幼的小曼在母亲那里得到的永远都是破旧的衣服 , 破皮的饺子 , 一份残缺而破损的母爱 。
随着她的弟弟、妹妹降生之后 , 连这点残缺的母爱也彻底失去了 。
在这个家 , 她养成了许多带有“拖油瓶”烙印的习惯 , 比如只要厨房没人就拿吃的 , 动作比贼还快 , 没吃的挖一勺白糖或一勺猪油塞进嘴里也好 。 有时母亲给她夹一块红烧肉 , 她会马上将它杵到碗底 , 用米饭盖住 , 等大家吃完离开 , 她再把肉挖出来一点点地啃 。
为讨好母亲和继父 , 她不得不假装喜欢弟弟 , 经常将他驼在背上 , 直到弟弟三岁 , 块头太大了才作罢 。
小曼偷偷地将母亲的一件已经被虫驻得很稀薄的红毛衣穿在了身上 , 却被母亲无情收回 , 说等她长大了 , 再将红毛衣给她穿 。 可是3年后 , 这件毛衣却穿在了妹妹身上 , 母亲说小曼太黑 , 妹妹皮肤白穿着好看 。
小曼一气之下将红毛衣拆了并染成黑色 , 织成毛衣穿在了身上 , 母亲给了她一个耳光 。
这记耳光彻底将最后一点血缘之情也打掉了 。
她蓦然发现 , 她想要的母亲的拥抱和爱 , 都只是一厢情愿 , 也许从这一刻起 , 她的心门也关闭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