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纳入个人征信?关于对上海垃圾分类政策的看法
3月11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基层生活垃圾分类综合管理服务工作指南》 。指南指出,本市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按照“一小区一方案”要求,原则上采用“定时定点”方式,也可根据居民投放和管理需求,因地制宜采取增设午间投放时段、延长开放时间等方式,方便居民投放 。同时可采用人工监管、人工巡查监管、人工视频监管和智能监管等不同管理模式,保证分类投放效果 。
对于长期不自觉履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义务的流动性租住人群、家政人员、居住区居民,由居委会通过志愿者或业委会委员或居委会干部落实第二次面对面宣传告知,并将相关材料移交街镇城管部门 。由街镇城管部门落实执法处罚程序,并将被执法处罚人员相关信息同步至市“一网统管”平台,由市级联席会议牵头部门逐步拓展应用,纳入相关诚信管理机制 。
附:
上海市基层生活垃圾分类
综合管理服务工作指南

文章插图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为加强对基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服务,现针对常态长效机制下分类投放点管理、党建引领、宣传引导、流动人口、保障措施等管理事项的硬件建设和操作规程等指引性方法,特制订本指南 。
1、分类投放点
本市居住区(含村民点,以下简称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按照“一小区一方案”要求,根据居住区条件和居民(含村民,以下简称居民)分类投放习惯,由居委会(村委会,以下简称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共同协商设置,原则上采用“定时定点”方式 。各居住区也可根据居民投放和管理需求,因地制宜对本居住区部分或全部“定时定点”投放点采取增设午间投放时段、延长开放时间等方式,方便居民投放,并辅助一定智能监控手段或巡回检查方式,保证分类投放效果 。
可采用人工监管、人工巡查监管、人工视频监管和智能监管等不同管理模式 。各类管理模式可综合实施 。
1.1人工监管
由街镇牵头,通过居委会在居住区培育志愿者队伍,严格实行“定时定点”投放,落实志愿者在固定点位投放时间段内的值守管理和宣传教育,逐步培育居民规范分类投放各类生活垃圾习惯 。
该模式适用于居民生活垃圾自觉分类习惯尚未养成、或虽养成习惯后又出现“回潮”现象(即又出现10%以上居民分类投放不自觉)的居住区分类投放点 。
1.2人工巡查监管
通过居委干部、志愿者队伍或者第三方专业机构人员,在无人员值守期间,落实易产生小包垃圾时间段一定频次的巡查 。同时可公开居委或街镇相关平台,发动本居住区居民对乱投放、不分类行为的“随手拍” 。对巡查发现的问题,制订并实施追查制度,追溯到人,由居委干部或街镇城管队员进一步落实上门告知和普法宣传 。
该模式适用于无条件开展视频或智能监控系统建设,但垃圾分类管理人员力量配置有效且90%以上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基本养成的居住区分类投放点 。
1.3人工视频监管
采用视频技术,对分类投放点位进行连续监控,街镇(乡、工业区,以下简称街镇)或居委平台每日6:00~21:00、每15分钟有专人视频巡查一次,视频监控数据可支持3个月回溯查询,有条件的可叠加远程语音提醒功能 。视频监控系统可支持对“小包垃圾”、“垃圾满溢”、“投放点环境质量”、“不分类投放”等事件的后台发现、平台流转、及时处理、按时反馈和闭环管理 。
该模式适用于已采用视频监控方式,但暂无智能化改造计划且90%以上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基本养成的居住区分类投放点 。
1.4智能监管
采用具有AI识别功能的智能监控技术对分类投放点位进行连续监控方式 。该方式又可分为连续开放型智能监管(即疏导型智能监管)和非投时段型智能监管(即紧逼型智能监管):
紧逼型智能监管,是指可支持“小包垃圾”、“垃圾满溢”、“投放点环境质量”、“不分类投放”等事件的视频智能识别、案件自动生成、任务自动触发、处理及时反馈、平台闭环流转的监管方式,且相关视频监控信息可自动抓拍违规行为照片自动发送给任务办理人员,并支持违规照片留存一个月,用于案件追踪查处的监管方式 。条件具备的,可叠加对投放点出现的违规行为自动触发语音警示提醒等功能 。
疏导型智能监管,是指支持居民通过持卡(专用卡、门禁卡等身份卡)刷卡、或人脸识别等技术,开启分类投放口,并可智能识别投放垃圾类别和质量,且对投放行为不规范、分类质量不达标的居民可实现身份智能识别、提醒信息自动发送(至投放人本人)、案件自动生成、任务自动触发(至物业和居委相关负责人)、处理及时反馈、平台闭环流转的监管方式 。
推荐阅读
- 土壤有机碳最全整理 土壤分类
- 过期感冒药属于哪类垃圾?
- 医院等级划分标准 医院等级分类
- 营销模式的四种分类 营销模式有哪些
- 最需八种美食清除身体垃圾 3
- 最需八种美食清除身体垃圾 2
- 最需八种美食清除身体垃圾
- 口罩分为这五种 口罩分类
- 明朝就是一个垃圾王朝?明朝为什么是最差的朝代
- 所有诗句大全?诗句分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