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化石是指什么?

遗迹化石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在沉积物表面或沉积物内部留下的各种生命活动痕迹结构形成的化石 。从沉积学角度看,遗迹化石可以说是各种生物成因的沉积格局,包括各种生物扰动、足迹、移动痕迹、潜孔、粪化石等; 钻头等生物侵蚀结构 。

遗迹化石是指什么?

文章插图
遗迹化石也被称为“痕迹化石” 。是指地质时代的生物在其生活活动过程中,保存着层内和岩洞中残留的遗迹和遗物的化石 。是与实体化石截然不同的特殊产物,是广义化石,也属于部分生物成因沉积格局 。其遗迹主要有足迹、行踪、移动痕迹、潜孔、穿孔和各种生物侵蚀结构等; 遗物包括原始人使用的石器、骨器、粪化石、粪便、粪便粒、卵化石、挖掘微粒、植物根组织穿过古土壤形成的结构、生物干扰结构以及生物成因的转化层理等 。在各个时代的地层中被发现,最先出现在寒武纪 。含有非常丰富遗迹化石的地层,可以作为标志层 。遗迹化石的研究,在古动物群落性质、地层对比、岩相分析、古生态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探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例如,我国南方下志留统的虫迹化石,具有分布广、数量多、层位稳定等特点,在缺乏实体化石的情况下,可作为良好的标志层 。
遗迹化石是指什么?

文章插图
多年来遗迹化石的分类沿三个方面进行 。
遗迹由多种生物组成,自然希望遗迹分类与生物系统分类相一致 。但是,由于遗迹化石很少与遗迹生物一起保存,而且遗迹化石容易随生物的行为习性而变化(同物异迹和异物同迹),从遗迹判断遗迹生物的系统分类和相互的亲缘关系目前很困难 。目前,脊椎动物足迹可划分为纲一级,部分无脊椎动物遗迹也只能划分为门(或纲) 。灭绝动物和软体动物的遗迹分类也很难准确 。因此,目前只能采用遗迹形态特征的人为分类,基本上没有考虑它们的系统演化关系;
遗迹化石的保存分类 。既然遗迹是生物成因的沉积格局,一些地质学家希望根据遗迹的保存情况进行分类 。保存在岩盘表面的遗迹称为外生迹,埋入堆积底层内部的叫做内生迹,内生迹发展到三维空间的构造称为全浮雕,遗迹保存在岩盘上面的叫做上浮雕,保存在岩盘底面的叫做下浮雕等 。该分类对区分遗迹野外发生情况非常重要,也是判断沉积环境不可缺少的分类,但与痕迹生物的分类无关;
遗迹化石行为习性分类是目前广泛采用的遗迹化石分类 。遗迹是生物活动的证据,每个遗迹都反映了一定的行为习性,可以根据形态特征判断相应的生态习性 。
以上就是关于《遗迹化石是指什么?》的答疑相关内容,希望能够解决大家的疑惑,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有更多疑问,请移步至百科答疑 。
【遗迹化石是指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