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的必修课?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是父母最明智的选择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的必修课?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是父母最明智的选择

文章插图
最近在看这本《心理治疗设计的刻意练习》 。书中这样一件录像督导的案例,让我深受启发:
咨询室中 , 一名治疗师与一位抑郁症来访者一起工作 。
治疗师询问来访者:你想聚焦于什么问题?第一次询问 , 来访者没有回答 , 只是静静地坐着 。治疗师再次询问 , 来访者依然静静地坐着 , 神情礼貌又带点恭敬 。治疗师第三次询问 , 来访者才回答:“恩……我不知道……也许是让自己变得更自信的方法?”
在咨询结束后 , 治疗师与自己的督导师一起观看咨询录像 , 做工作复盘 。督导指出:
“你认为你真的找到了对方的问题吗?她是真的想与你一起工作吗?是她的意愿还是你的意愿在推动治疗?”
督导师的最后一个问题让身为母亲的我深受震动 , 不禁反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 到底是孩子的意愿 , 还是我的意愿在推动孩子学习成长?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的必修课?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是父母最明智的选择

文章插图
昨天晚上继续带孩子们去上每周两次的乒乓球课 。老大呦呦一如既往地打得很好 , 态度认真 , 上手很快 , 新动作教几次就八九不离十了;但是老二球球 , 一如既往地让我非常头疼 。
一进到乒乓球馆 , 别人都在勤奋练球 , 他在很起劲地捡球;老师手把手的教动作 , 他眼神游离 , 身体僵硬 , 明显心不在焉;好不容易教会了基础动作 , 但总是忘记 , 老师只好每打一个球就提醒一次 , 每打一个球就提醒一次……
见多了他这种吊儿郎当的模样 , 我还比较淡定 , 但是一旁观战的老公明显气得快要冒火 。等到中场休息时 , 老公把儿子一把拉到墙角 , 勒令他不许跑 , 让他认认真真观察别人是怎么打球的 。
作为一个不到五岁的小朋友 , 理解力和自制力明显有点差 , 球球并没有意识到老父亲的怒火正在熊熊燃烧 , 站了一小会就扭扭捏捏想跑;老父亲脸色铁青 , 一通暴风骤雨般的教训 , 球球不敢跑了 , 但是小脸明显耷拉下来 。
我在旁边看着 , 虽然并不赞同老公的做法 , 但是也并没有出声 。
一来 , 我不愿意让孩子看到父母在教育他的过程中意见出现分歧 , 让他产生的困惑;
二来我很理解老公的焦虑——平时对孩子很少陪伴 , 偶尔陪伴一次发现孩子居然是这熊样 , 怎么能不生气?
所以 , 我保持了沉默 。
好不容易等到课程结束 , 在回去的路上 , 我跟老公详谈:
”为什么你一定要让他在旁边看着?你的目的是什么呢?你认为以他的年龄和心智 , 他能观察到什么?再说 , 当孩子处于愤怒或者恐惧的情绪中时 , 你认为他还有心情去好好观摩、学习别人怎么打球吗?教育他的目的 , 到底是让他反思、学习 , 还是让他愤怒、产生情绪?”
老公长叹一声 , 不再说话 。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的必修课?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是父母最明智的选择

文章插图
之所以在看到心理治疗案例时会想起这件小事 , 是因为 , 其中的逻辑太像了:
来访者明显是被治疗师“引诱”着、催促着说出了一个自己都不那么确定的咨询目的;而球球 , 也是在爸爸的训斥下、督促下才不开始一旁的观摩学习——不管是来访者还是球球 , 他们在当前从事的活动中 , 都没有真正的内在动机 。
而这种内在的动机的缺失 , 并不是来访者或者球球自己的原因 。
对于来访者来说 , 既然来做心理治疗 , 一定是感觉到某种痛苦的 , 只是 , 他们不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 , 好比一个人生病了去到医院 , 他知道自己有哪些症状 , 但是并不清楚到底得了什么病 , 病因是什么;
而对于球球来说 , 他愿意来到乒乓球室 , 内心自然有“学会打球”的动机 , 但是他并不太清楚如何才能高效地学习,也并不能完全理解爸爸为什么会这么生气,为什么要求他必须站在旁边观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