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樱花的诗句?樱花花语诗句( 四 )


《断鸿零雁记》(第二十章)云:“……更二日 , 抵上海 。余即入城 , 购僧衣一着易之 , 萧然向武林去 , 以余素慕圣湖之美 , 今应顺道酬吾夙愿也 。既至西子湖边 , 盈眸寂乐 , 迥绝尘寰 。余复泛瓜皮舟 , 之茅家埠 。既至 , 余舍舟 , 肩挑被席数事 , 投灵隐寺 , 即宋之问‘楼观沧海日 , 门对浙江潮’处也 。”“浙江潮” , 即自宋之问诗中来 。《断鸿零雁记》是曼殊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 , 写于日本归来之后 。武林是自古灵秀地 , 更兼有宋之问佳句添采 , 曼殊何日能忘之?故自异国归来 , 第一站便奔此地 。《断鸿零雁记》是记已归之事 , 《春雨》诗则写未归之思 。总而言之 , “浙江潮”于曼殊而言 , 是梦绕魂牵的埋骨地 。“归看浙江潮” , 正是狐死必首丘之意 。而“浙江潮”者 , 乃名震天下的钱塘潮 , 是激情和力量的象征 。故“楼观沧海日 , 门对浙江潮”是壮语 , “归看浙江潮”亦是壮语 。全诗之悲 , 不掩此句之壮;此句之壮 , 更增全诗之悲 。
三四句 , 则由故国之思转入身世之感 。芒鞋破钵是点明自家的僧人身份 。僧人自然只能是一双草鞋、一个破钵 , 走千村、求万户地讨生活 。“踏过樱花第几桥?”究竟走过了多少桥梁道路 , 记不清了 。当然 , 诗人未必如此凄惨 , 以至于要化缘乞讨 。这两句只是极力渲染身世的凄楚而已 。“芒鞋破钵”与漫天樱花之间又是何其的不相称!一片绚烂美丽的背景里 , 走来的便是这样一个地老天荒无人识的行脚僧 。背景的绚烂 , 将主人公的潦倒反衬得异样的显目 。
“踏过樱花第几桥?”又似从小山词中来 。小山《鹧鸪天》词云:“梦魂惯得无拘检 , 又踏杨花过谢桥 。”“杨花”换成了“樱花” , 不变的是梦境和诗情 。几百年前的词人小晏 , 是个多愁多病多情种;几百年后的诗人苏曼殊 , 亦复如是 。小晏《临江仙》词又云:“相寻梦里路 , 飞雨落花中 。”诗人总是敏感于飞雨落花交织成的梦境 , 该篇首句的“春雨”、末句的“落花”不正透漏出这一信息么?漫天花雨中 , 走来一个芒鞋破钵的诗僧 , 正是梦幻一般的意境呀!
樱花是极美丽绚烂的一种花 , 但花期却太短暂 , 不消半个月的时间 , 便在风雨中凋零了 。我们震惊于她的绚烂 , 痛心于她的凋零 。她是美的极至 , 却不能永驻 , 一如我们美好的青春、美好的人生 。生命一如飞雨落花的梦境 , 美丽 , 然而短暂 。短得触目惊心 。以至于让我们怀疑她的存在 , 以为她只是梦境 , 不曾真实 。为我们留下这美丽篇章的诗人 , 也只在人间度过三十五个春秋 , 便在贫病之中永远的走了 。曼殊是诗人中的诗人 , 他用诗篇来抒写生命 , 亦用生命来诠释诗篇 。诗人的诗篇与生命 , 相互应证 。
记得曾问朋友:樱花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朋友回答:繁花如梦缀浮生 。真是感动极了 。
忽然想起北岛的两句诗:“路啊路 , 飘满红罂粟 。”
8.写樱花的诗句
1
何处哀筝随急管 , 樱花永巷垂杨岸
《无题四首》唐·李商隐
2
芒鞋破钵无人识 , 踏过樱花第几桥
《本事诗十首·选二》清·苏曼殊
3
芍药樱花两斗新
《浣溪沙·同上》宋·苏轼
4
寿艳樱花秋艳枫 , 夏初嫩绿间深红
《清水寺访大西上人》现代·老舍
5
二月草菲菲 , 山樱花未稀
《鸳鸯篇》唐·李德裕
6
樱花已熟酴醾放 , 春去虽忙意尚夸
《晚春有感》宋·卷刚中
7
东方今日东风起 , 谁道樱花无主人
《镰仓大佛》现代·老舍
8
乡情莫问天边月 , 自有樱花胜洛阳
《奈良三笠山》现代·老舍
9
山深未必得春迟 , 处处山樱花压枝
《入村》宋·方岳
10
桃花樱花红雨零 , 桑钱榆钱划色青
《题山庵》宋·王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