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防治详情介绍( 二 )


    稻纵卷叶螟
    重点防治主害代 。在低龄幼虫期,每百丛水稻有初卷小虫苞15~20个,或穗期每百丛有虫20头时施药 。亩用25%杀虫双水剂150~200毫升,或50%杀螟松乳油72毫升,任选一种,兑水60~72千克常规喷雾,或兑水5~7.5千克低量喷雾 。施药时间以傍晚为宜 。
    大力推广穗期使用粉锈宁新技术 。在水稻孕穗期,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100克,对水常规喷雾或低量喷雾,可有效地防止杂交稻早衰,还可兼治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等多种穗期病害 。
    为害状:用口器刺吸茎杆汁液、谷粒汁液,造成植株枯黄或秕谷,减产甚至失收 。主要为害早晚稻早抽穗或迟抽穗的稻田 。

水稻病虫害防治详情介绍

文章插图
    药剂防治:在水稻抽穗期进行药剂防治,早晚露水未干时喷药效果最好 。每亩可选用:⑴、80%敌敌畏乳油75~100毫升 。⑵、40%毒死蜱乳油50~75毫升 。⑶、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 。兑水50公斤喷雾 。
    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分布广,危害大,常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还使稻米品质降低 。
    症状:稻瘟病在水稻全生育期中都可发病,按发生部位和表现的症状可以分为苗瘟、叶瘟、叶节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
    苗瘟多由病种子引起,发生在秧苗三叶期前,一般无明显病斑,但秧苗常常变黄褐色枯死 。叶瘟发生在稻叶上,又随气候条件和水稻抗病性不同而表现为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和白点型等四种类型 。叶节瘟叶耳、叶舌和叶环发病称为叶节瘟 。叶耳易感病,初为淡绿色病斑,后向叶环、叶舌发展,呈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不规则 。节瘟多在穗颈下第一、二节发生,初表现褐色或黑褐色小点,后环状扩大至整个节部 。穗颈瘟和枝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褐色小点,以后围绕穗颈发展,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形成白穗,迟的谷粒不饱满 。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造成椭圆形褐色斑点,谷粒不饱满,米质变黑 。
    病原:病原是半知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病菌的菌丝内生,从病部气孔或表皮伸出的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有2~8个隔膜,其顶端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5~6个,多达9~20余个 。分生孢子呈梨形,初无隔膜,成熟时常为两个隔膜,密集时呈灰绿色 。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长出侵染丝,侵入寄主组织危害 。
    发生特点:稻瘟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和病谷上越冬 。次年春天当气温回升到20摄氏度左右时,若遇降雨,就会不断地产生分生孢子 。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带,引起周围秧田或稻株首先发病,另一途径是播种病谷,引起苗瘟 。病稻草和病谷是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来源 。
    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受品种抗病性、肥水管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其中品种抗病性的相对稳定性又常受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而发生变异 。肥水管理的好坏是影响稻株抗病力的重要因素,气候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必要条件 。
    水稻白叶枯病
    它是水稻中、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轻重及对水稻影响的大小与发病早迟有关,抽穗前发病对产量影响较大 。
    症状:白叶枯病主要在叶子上表现症状,有叶缘型和凋萎型 。叶缘型常见于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发生,病菌多从水孔侵入,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黄褐或暗绿色短条斑,沿叶脉上、下扩展,病、健交界处有时呈波纹状,以后叶片变为灰白色或黄色而枯死 。籼稻病斑为黄褐色,为灰白色 。田间湿度大时,病部有淡黄色露珠状的菌脓,干后呈小粒状 。凋萎型一般发生在秧苗移栽后一月左右,病叶多在心叶下1~2叶处迅速失水、青卷,最后枯萎,似螟虫危害造成的枯心,其他叶片相继青萎 。病株的主蘖和分蘖均可发病直至枯死,引起稻田大量死苗、缺丛 。
    病原:病原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菌体一端生1~2根线状鞭毛 。病菌的生育温度最低10℃,最高40℃,最适温度26~28℃,病菌为好气性细菌 。病菌对热较敏感,致死温度为53℃,10分钟(潮湿状态),在干燥有胶质保护状态下,致死温度为57℃,10分钟 。病菌的存活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从各地收集的菌株,在一套鉴别品种上测定,其致病力有强有弱,大致可分为四群菌系 。Ⅰ群弱,Ⅱ群为中等,Ⅲ及Ⅳ群较强及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