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作文满分范文?历年高考作文题目,立意,分析

第17题:自然远又近
【高考真题】
(2015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套作,抄袭 。
【状元思路】
这是一道颇具思辨色彩的作文试题 。试题材料告诉我们,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感性地去感受自然可以获得具体的景观享受,但难以难以逾越自己的目力所及;技术地去感知自然可以获得抽象的科学知识,但难以体悟自然的精彩,也难以领会自然的意趣 。由此不难看出,材料其实暗示了一种最优立意方案,即人要与自然保持一种既感性又理性的关系,既要去亲身感受自然,又要去理性感知自然 。当然,文章并不限于表达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可以从其他方面立意 。
构思时,以下角度可供挤考:
3.从探求真理的角度:①探知奥秘的路径、方法不止一个;②任何方法或路径的作用都是有限的,无法穷尽一切;③认知是相对的,不可能是绝对的,在真理面前,我们都是孩子 。
【满分作文】
内容20分 表达19分 发展20分 总分59分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
广东一考生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得以借助电视、网络等手段以认识自然 。但若把科技当做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径,在我看来,不免可悲 。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亲身走进大自然中,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才能够真正感知自然的美与力量 。
何谓“感知”?“感”即感受,“知”为相知 。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为何科技手段无法让我们真正地亲近自然,感知自然 。
电视可让我们知晓全球天气,网络可让我们将生物知识尽收眼底,科技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然万物的一种极便利的途径 。然而,这顶多可算作对与自然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认知 。科技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工具,它始终无法让人感受自然之美 。正如孩子们从来不会为屏幕上的红花绿叶而欢呼雀跃,画家们从来不会面对电视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挥毫;同样,天气预报不会让诗人诗兴大发,生物纲目种属也无法让作家文思泉涌 。作家迟子建曾说过:“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颗心脏 。”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放下鼠标,离开电视,亲身走向大自然,方有望与大自然相感相知,相亲相近,让心灵得到美的洗涤 。
亲身走进自然的方式,其意义还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于通过与万物的接触,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 。
人本为自然的一个部分,然而,工业文明的兴起,斩断了人与自然间的纽带 。人们得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这便使人类对自然失却了敬畏之情,却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 。试想,若只从天气预报中认知自然,又何谈对蓝天白云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识概括自然,又何来对花草树木的珍视与保护?过分依赖科技,却失却了对自然的亲身感触,使人类忘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于是我们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制造出雾霾封城,河水重金属含量超标这样种种的荒谬事情 。科技并没有让人与自然更近,相反,它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 。因此,唯有让我们重返自然,亲身感受自然,我们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静坐莲池旁,与莲花久久对视,莫奈才能创作出传世佳作《莲花》;走进马群中,与奔马朝夕相处,徐悲鸿才能在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马的健美与力量 。此二者,皆以亲身接触的方式,走进自然,想必这便是他们得以与自然相感相知,并从其中获取心灵的力量的原因 。
让我们走进自然,于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与大自然真正相感相知,相依相守 。
【点评】
这是一篇标杆作文,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1.立意准确,观点明确 。自始至终均在证明一个观点:要想感知自然,就必须亲身走进自然,才能敬畏自然 。
2.结构严谨,层层推进 。文章先指出电视网络等科技手段在感知自然时的不足;接着,文章提出一个深刻的观点:亲身走进自然的意义更在于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对自然长存一颗敬畏之心;最后通过莫奈亲身观察荷花、徐悲鸿走进马群的成果证明,人只有走进自然,才能真正与自然相感相知,获取力量和智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