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勤政为什么亡国?后世对崇祯帝的评价_2

你们知道崇祯帝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其实历史上的亡国君王并不是全是昏君 , 有些国破家亡、身首异处的结局确实是亡国君王直接导致的 , 但是并不是亡国君王一手造成的 。如果是生不逢时 , 即使是勤于政务 , 专心整顿日渐没落的帝国 , 亦不能凭借一己之力挽回局面 , 那是一个气数将尽的朝代 , 历史上具有这样一位皇帝 。在位17年 , 兢兢业业 , 死前心系百姓 , 死后留下遗言:“朕任由贼分尸 , 勿伤百姓一人!”这个亡国之君就是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 。
皇帝也是人 , 人无完人 , 虽然崇祯帝也犯过一些错 , 但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个明辨是非的皇帝 , 临危受命一心想要救国救民 。虽然最终没有改变历史趋势 , 但是如若不以成败论英雄 , 也不失为一位好皇帝 。

崇祯勤政为什么亡国?后世对崇祯帝的评价_2

文章插图
崇祯皇帝刚刚即位就开始惩除奸人 。先帝宠臣以太监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为虎作伥 , 导致政治腐败 , 国库枯竭 , 加之天灾不断 , 农民起义 , 江山已是岌岌可危 。于是即位之初的皇帝展现了超高的能力 , 先是“打扫干净屋子”扫除了魏忠贤的内应 , 后又是对群臣放出一系列信号 , 导致魏忠贤众叛亲离 , 仅三月就果断的翦除了长期把持朝政的魏忠贤及其势力 。
世人从魏忠贤的阉党集团被铲除这一事件中见识了崇祯帝的能力 , 在皇帝自己看来也是越发觉得自己不可一世 , 于是也有些骄傲自满了 , 他从谦虚谨慎变得盲目自信 , 从自信果敢变得一意孤行 , 深谋远虑也变得顾虑迟疑 , 这也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
严厉打击贪污腐败 。明朝从一开始就对官场腐败就施以了极大的惩治力度:凡是贪污超过50两白银的一律剥皮填草诛灭九族 。然而200多年来 , 贪污腐败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崇祯帝决心整肃朝纲 , 要求监察官们切实负起责任 , 认真纠察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 。然而依旧没能建立良性循环的法律体制 , 完全依靠个人能力反腐 , 拿不出有效办法惩治贪污 , 结果那些俸禄低微、难于养家的百官仍然无可奈何只能铤而走险地贪污纳贿 。
不拘一格用人才 。明朝后期内忧外患 , 内有天灾不断农民起义 , 外有后金虎视眈眈 , 崇祯帝为了应对这一局面 , 不拘一格人用人才 , 只要是对国家发展是有利的他就都支持 。但遗憾的是 , 他实行“错一事则罢一官 , 丢一城则杀一将” , 只要出错就有可能身首异处 ,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蓟辽总督袁崇焕 。
崇祯勤政为什么亡国?后世对崇祯帝的评价_2

文章插图
袁崇焕轻率鲁莽 , 先是随意允诺皇帝 , 五年之内可收复辽东;后又是杀了当时作战能力非凡的将领毛文龙 , 亲者痛仇者快 。本来崇祯帝对袁崇焕就已经有不满和猜疑了 , 再加上之后皇太极以议和为幌子 , 之后又用了反间计使得皇帝大怒 , 以为袁崇焕果真卖国 , 审判以磔刑 , 是当时最残酷的死刑即“活剐” , 老百姓对袁崇焕也是深痛恶觉 。
他们都是当时朝廷最有能力的将领 , 立过很大的战功 , 但是最后都是被“通敌”这一罪名造成了冤假错案 。后来 , 其他将领在这么严苛的情况下 , 不是被迫投降就是人心惶惶 , 自身难保无力御敌 。
【崇祯勤政为什么亡国?后世对崇祯帝的评价_2】所以最后 , 当李自成叛军进攻北京的时候 , 崇祯帝没有任何办法 , 整个朝廷上下几乎没有一兵一卒可以抵抗外侵 , 只能在吃完最后一顿饭之后逼死后宫嫔妃 , 亲手砍死自己的女儿 , 让儿子逃生不要忘记复仇 , 最后自己留下遗言 , 自缢而亡 。至此 , 中国历史上再无汉人皇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