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用来刻画南霁云形象的典型细节是?张中丞传后叙中刻画南霁云形象的是( 二 )


每年的“二龙王”五月会,“二爷”都会从甘谷总庙坐车(因路程太远所以用车拉)去天水总庙“取龙水”然后回到甘谷县城总庙,届时县城街道两旁的大小铺面家家放炮相迎,每店都会或多或少的捐些香火钱,出了甘谷县城,“二爷”便开始从镇47个村镇依次传递,(当地人称之谓“打教” 。)从第一个村子开始村村“下传”,大村停留三天,小村停留一天,三天的称之谓“全教”,一天的称“半教”,传递一般上午十时许开始,村民们带着锣鼓,唢喇,鞭炮,打着彩旗,拿着香火去接“二爷”,接头后,所有村民由村里老人带头,全体村民面朝“二龙王”神像,跪地烧香化黄纸磕头供奉后,十几个年轻的小伙子们抬起去自己的村子,队列的最前面是鞭炮,其次是拿旗的孩子们,紧跟着的是锣鼓,唢喇,接着是“司公”(主持仪式的礼仪在当地的称谓)然后是端着香盘的村里老人,排行倒数第二的是手拿“二爷”令旗的指挥员,最后才是“二龙王”神像,其余的村民则紧跟在“二爷”的两边 。只因“二爷”是武将所以喜欢人抬着“他”跑,故此大伙都是抬着跑,虽然个个满面汗水但心中却喜悦无比,不论到哪村都是如此的隆重热闹,村里几乎每村都有安放神像的庙宇 。到村后将龙王爷安放于庙宇后,开始摆放供品,村民集体烧香 。第二天开始打教,“司公”带领大家又唱又跳,好不热闹,其间也有很多还愿,捐助与乞富求安的村民,等所有的教打完后又送往下村,依次往下!每年等所有的村会结束后二龙王于七月底返回总庙,整个五月会历时将近三个月,场面空前盛大,逐渐形成庙会!为当地一年中颇为隆重的祭祀活动 。
秦腔睢阳魂
2006年,中国作协会员、甘谷县文化馆牛勃根据南霁云的历史故事传说,亦即天水一带民间供奉的秦州慧音山二龙大王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创作了大型秦腔历史剧《睢阳魂》 。
秦腔《睢阳魂》由中国作协会员、甘谷县文广局副局长牛勃编剧,陕西省戏剧研究院老同志王震作曲 。该剧反映了发生在唐朝时期著名的河南睢阳保卫战的故事,刻画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民族英雄南霁云不畏艰险,出生入死,保家卫国,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南霁云也就是家乡天水市--甘谷县一带民间供奉的秦州慧音山二龙大王 。全剧通过驰援、接应、搬兵、坚守、殉国等一系列慷慨悲壮的场面,塑造了南霁云、张巡、雷万春、南夫人等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大忠大勇,唱响了一曲精忠报国的主旋律 。
2008年10月27日晚8时,《睢阳魂》在甘肃省兰州市兰空礼堂参演了“甘肃省庆祝建国60周年暨新创剧目汇演”,次月2日晚,金城大剧院举行隆重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省新剧目颁奖晚会 。《睢阳魂》获剧目二等奖,编剧牛勃获编剧三等奖 。
人物评价
梁羽生曾在《大唐游侠传》中评价南霁云:敢笑荆轲非好汉 好呼南八是男儿 。
《隋唐演义》第九十四回:安禄山屠肠殒命 南霁云啮指乞师 。
后世纪念
南霁云庙,在宋州宋城县(今商丘睢阳)南七里 。唐代宗大历二年勅曰:“顷者,国步艰难,妖星未落,中原板荡,四海横波 。公等内总羸师,外临劲敌,析骸易子,曾未病诸,兵尽矢穷,乃其忧也 。于戏!天未悔祸,人何以堪?宁甘杀身,不附凶党,信光扬于史册,可龟鉴于人伦 。其立庙焉,以时祭祀 。”
南霁云是唐魏州顿丘(双庙乡南寨村)人,今清丰县境属古顿丘 。清丰南园,该项目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 。该园围绕“忠勇”精神,以历代忠勇之士的人物事迹为主题,进行全方位展示古人勇武刚强、忠勇大义和豪放不羁的英雄情怀 。目前,该项目已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