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 甲骨文?甲骨文记载的商朝君主

与西方表音文字不同,汉字是一种表意象形文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其字形的解读,往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开当时的社会风貌 。
甲骨文是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其中不少文字就反映了商朝时代特征,比如“王、人、民、我”这四个字,就给出了颠覆性的解读,揭开了商朝统治民众手段的真面目,远非儒家所推崇的三代之治那么仁义道德、那么完美 。
所谓三代之治,代表着儒家学者眼里的美好统治制度的设想,他们认为夏商周三代制度完美,只要君圣臣贤,那么民众安居乐业,整个社会充满仁义道德 。在儒家看来,三代中出了夏桀、纣王、周幽王等昏君,以及王朝覆灭等,不是因为制度不好,而是因为这三人不行 。

商朝 甲骨文?甲骨文记载的商朝君主

文章插图
何为“王”?
夏朝统治者称“后”,周朝统治者称“天子”,商朝统治者是“生前称王,死后称帝” 。问题在于,商朝最高统治者为何称呼自己为“王”?
过去有人说,“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赋予了王者哲学内涵 。但甲骨文中的“王”简单粗暴,只是一把大斧的斧头轮廓图形,而大斧是杀戮的兵器,镇压威慑奴隶的手段,由此成为权力的象征 。
简而言之,谁掌握大斧,谁掌握权力,谁称王称霸 。与如今我们熟知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
因此,从“王”字字形上可见,商朝统治百姓的手段,简单而朴素,没有后世的仁义道德 。
值得一提的是,夏朝统治者与商朝的可能有所不同,甲骨文中的“后”字是“从坐人,从口”,本义为坐着的人发号施令,由此代表最高统治者,这是夏朝君主用“后”的原因所在 。
商朝 甲骨文?甲骨文记载的商朝君主

文章插图
何为“人”?
如今的“人”代表人这一物种,但甲骨文中却并非如此,而是多为平民和奴隶之属 。甲骨文中的“人”不是一撇一捺,而是像人侧面垂臂直立的状态,卜辞中的“人”通常用作“人牲”,即杀了祭祀祖先等 。
古文字学者于省吾在《释人尸仁【尸二】夷”》一文中认为“人夷一字,最初之人即夷,夷即人”,卜辞中“人方”即“尸方”、“夷方”,夷、人、仁、尸诸字相通 。
《春秋》表述得更为直接:“人”就是“夷”,都是古代的贱称,到了春秋时期有所区别,被征服之“夷”在臣服后为“人”,未被征服的外族为“夷” 。
由此可见,商朝统治阶层眼里的“人”,属于被统治阶层,可以被他们生杀予夺的社会底层群体 。
商朝 甲骨文?甲骨文记载的商朝君主

文章插图
何为“民”?
如今所有百姓都是“民”,但商朝之民非常凄惨,其字形就展现了血腥残忍的一幕 。
甲骨文中的民字(下图A),上部像一只眼睛,下部像一根针刺向眼睛,导致一目而盲,因此“民”或许是“盲”的本字 。因此,商朝时的“民”,必然是被刺瞎一眼,非常血腥残暴 。
显然,从“民”字字形来看,当时的“民”地位极其低下,应该或是有罪之人、或是战争俘虏、或是奴隶 。
近代学者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中,对西周金文中的“民”字有过解读:“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 。”郭沫若考证认为,周初时以敌为民,将战俘刺瞎一目作为奴隶的特征 。其实,从下述字形上看,可能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民”还被刺瞎一目 。
商朝 甲骨文?甲骨文记载的商朝君主

文章插图
我们都知道,标记奴隶的手段有很多,脸上、手背等部位烙印刻字,为何要选择“盲其左目以为奴征”呢?对此,郭沫若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中有过一段精彩论证,他以“臣”与“民”作比较 。
“民与臣两个字,在古时候本都是眼目的象形文 。臣是竖目,民是横目而带刺 。古人以目为人体的极重要的表象,每以一目代表全头部,甚至全身 。竖目表示俯首听命,人一埋着头,从侧面看去眼目是竖立的 。横目则是抗命乎视,故古称‘横目之民’,横目而带刺,盖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故古训云‘民者盲也’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古人也懂得这个道理,从观察俯首听命与横目抗命时的眼睛不同,由此给予不同处理,抗命者刺瞎一目充作“民”(奴隶) 。
当然,随着时代发展,“民”之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商周是“奴隶”,秦汉后是“草民”,今天是“人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