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恭为什么叫尉迟敬德,尉迟敬德的说法

【尉迟恭为什么叫尉迟敬德,尉迟敬德的说法】尉迟敬德本名尉迟融 (《新唐书》作尉迟恭) , 字敬德 , 朔州鄯阳县人 , 祖籍太安狄那(今山西省寿阳县) , 鲜卑族 。唐朝开国名将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 。
1971年 , 尉迟恭墓被发掘 , 墓志铭重现天日 , 经过清洗之后发现 , 在名与字的地方 , 石碑上存在明显涂改 , 改后文字与周围字体不大一样 , 但清晰的记载着“融 , 字敬德” , 即墓志上他的姓名叫尉迟融 , 而不是叫尉迟恭 。
《旧唐书》只记载“尉迟敬德” , 从未提及尉迟恭 。《尉迟敬德碑》与《新唐书·尉迟敬德传》记载:“尉迟敬德名恭 , 字敬德 。”《旧唐书》是五代时编撰 , 《新唐书》是北宋时编撰 , 两本史书存在搞错尉迟敬德名字的可能 , 但《尉迟敬德碑》是许敬宗(592年—672年)撰写 , 而许敬宗与尉迟敬德处于同一时代 , 不可能搞错尉迟敬德的名字 , 因此从史料上看尉迟敬德名字就是“恭” 。
墓志碑由家人埋入地下 , 伴随死者长眠 , 因此尉迟敬德至亲必然要做最后的审核把关 , 不可能搞错先人的名字 。
这就让人费解了 , 史书记载的是“尉迟恭” , 至亲认为的是“尉迟融” , 那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 , 两者应该都没有错 , 只是尉迟敬德晚年改名 , 一直没有向外公布 , 而之所以更改名字 , 与尉迟敬德晚年凄惨的遭遇密切相关 。
仕途江河日下
玄武门之变中 , 尉迟敬德立下大功 , 事后李世民给予重赏 ,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记载“论功 , 敬德与长孙无忌为第一……贞观元年(627年) , 拜右武候大将军 , 赐爵吴国公 , 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四人并食实封千三百户 。”
之后 , 贞观元年长孙无忌“拜尚书右仆射” , 房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 , 贞观二年杜如晦“检校侍中 , 摄吏部尚书” , 三人都是宰相之职 , 但尉迟敬德却一直是右武候大将军 。所谓右武候大将军 , 隋朝十二卫大将军之一 , 置一员 , 正三品 , 与左武候大将军同掌车驾出营卫 , 分领府兵 , 地位上无疑低于宰相 。
于是 , 尉迟敬德内心不爽 , “负其功 , 每见无忌、玄龄、如晦等短长 , 必面折廷辩 , 由是与执政不平” , 尉迟敬德喜欢揭发别人的短处 , 负功自傲 , 每当发现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过失 , 必然不讲情面直言指责 , 因此与宰相不和 。在贞观三年 , 李世民就将尉迟敬德调出长安 , 出任襄州都督 , 贞观六年(632年)累迁为同州刺史 。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相比 , 尉迟敬德已经严重掉队 , 由中枢权贵慢慢成了一名微不足道的地方官员 。
仕途不顺 , 让尉迟敬德心态失衡 , 在李世民面前发生了一次暴力冲突事件 。尉迟敬德迁升为同州刺史这一年 , 李世民大摆酒宴 , 尉迟敬德回京赴宴 , 发现有人座次排在他的前面 , 尉迟敬德当时愤怒地说“你有什么功劳 , 配坐在我的上席?”任城王李道宗坐在他的下位 , 便向他做解释 。尉迟敬德勃然大怒 , 一拳打在李道宗的眼睛上 , 差点儿打瞎 , 这让李世民非常不高兴 , 便停止了宴席 。之后 , 李世民严厉地对尉迟敬德说 , “你做高官之后不断触犯国法 , 我才明白韩信、彭越遭到杀戮 , 不是汉高祖的过失 , 治理国家要求赏罚分明 , 你要严格要求自己 , 别做后悔莫及之事 。”尉迟敬德由此感到害怕 , 才约束自己的行为 。
贞观十三年(639年) , 尉迟敬德调任为鄜州(治洛交 , 今陕西富县)都督 , 这一年有人诬告他谋反 。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有人说你谋反 , 何也?”尉迟敬德愤怒地说:“臣确实谋反!臣跟随陛下征伐四方 , 身经百战 , 如今身上留下的都是刀锋箭头的痕迹 。如今天下已经安定 , 便开始怀疑我要谋反吗?”因而脱下衣服放在地上 , 展示身上的疮疤 。李世民见此流泪说“朕不疑卿” 。之后 , 尉迟敬德又出任夏州都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