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柴烧盖碗是智商税?还是真有这个价值?看完3个问题,就很清楚了( 二 )


逐渐形成或红、或橙、或黄的渐变色 。
这样的丰富色系 , 哪怕是经验再老道的调色绘画师 , 都未必能复刻!

《3》
二、柴烧盖碗为什么难得?
和常见的白瓷盖碗相比 , 柴烧盖碗的市场价会高出不少 。
因为它的制作成本不低 。
在耗材上 。
传统柴窑加工出来的器物 , 单单是木柴支出的成本就不会少 。
先讲一组名词概念区分 , 柴烧器≠柴窑器 。
柴烧出来的器物 , 不经上釉 , 釉面花纹全部依靠天然成型 。
而柴窑仅仅是针对入窑加工时 , 使用木柴烧窑 , 不强调人工上釉与否 。
原本烧一次柴窑就比气窑的开支要更多 , 而不经上釉的单纯柴烧 , 为了确保落灰釉的成型 , 烧制时间长 , 比柴窑的成本支出更多 。
在茶具界 , 柴烧出来的盖碗 , 可谓奢侈品中的奢侈品 。

在耗时上 。
制作柴烧需要更加漫长的烧制时间 。
柴烧的瓷坯在入窑之前是没有经过上釉的 , 自然落灰釉的形成 , 全然是借助木柴燃烧过程中积累在胎体表面的木灰 。
在高温作用下 , 慢慢转化成自然釉面 。
要想让柴烧盖碗表面结出漂亮的落灰釉、泪釉、翠底等 , 需要更长的烧制时间 。
唯有烧制时间充足 , 才能成型 。
所以在成本上 , 柴烧和普通器物的烧制时间不可同日而语!

在人力上 。
烧柴盖碗在入窑后 , 在漫长的烧制期间 , 需要有技术经验成熟的烧窑师傅不间断地盯着 。
既考虑经验和技术 , 又考验耐力和体力 。
需要不断投柴入内 , 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总类、天候状况、空气进流量等细微因素 , 都会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 。
稍不留神 , 就会出现大量次品与残缺品 , 马虎不得 。
考虑到不同升温方式 , 不同窑位的摆放会形成不同的烧成效果 。
所以 , 即便同属柴烧作品 , 加工也有高低之分 。
再加上为了制出精品 , 每次入窑数量还不能太多 , 无法实现量产 。
投入大、成品率低、难以量产、精品难遇 , 种种因素相加 , 决定市面上的柴烧茶具 , 颇为珍贵难得 。
只可遇见 , 难于预见 , 可遇不可求!

《4》
三、真假柴烧盖碗应该如何分辨?
首先 , 看釉面 。
自然落灰形成的釉面 , 哪怕造假手法再高明 , 也难以假冒 。
素白的瓷坯在柴烧后 , 形成的落灰釉、泪釉、翠底、金属光泽等图案花纹统统是随机出现的 , 完全不可预料 。
釉面有深有浅 , 亮度不一 。
每一个柴烧出来的作品 , 釉面都是独一无二的 。
要是人工上釉形成的花纹 , 肯定和天然花纹看着有差距 。

其次 , 看手感 。
柴烧器物在茶具圈内是出了名的成本大、舍得投资 , 一切细节统统要求尽善尽美 , 追求精品 。
所以 , 在入窑之前 , 柴烧盖碗的坯体大多以手工拉坯制成 。
泥料好 , 修坯细致 , 手感轻便 。
拿到手上时 , 出水过程非常流利、顺手、好用 。
而低成本假冒出来的假柴烧 , 大多还是以机器拉坯为主 。
在观察碗壁时 , 明显没有手工拉坯那么轻薄 。
并且 , 从盖碗的底足到碗口 , 容易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 。
上手一试 , 就能察觉出来不对劲 。

最后 , 看颜色匀称度 。
柴烧盖碗的颜色古朴 , 最终烧出来的成色 , 浓淡深浅不一 。
就像天边的晚霞 , 变幻莫测 。
有的偏浅黄 , 有的偏黄褐、有的像是层峦叠嶂的远山黛色 。
深深浅浅 , 自然过渡 。
如果是人工调色上釉 , 那么 , 难以复刻出这种泛有金色质感的古朴渐变色!

《5》
烧出来的器物 , 非常耐看 。
很多时候 , 虽然乍一眼看去 , 它或许不如色彩艳丽的彩绘、斗彩、青花、珐琅釉那样惊艳 。
但它却拥有一股沉着、质朴、本源的自然美感 。
可供人细细地、循序渐进地 , 由外往内地慢慢欣赏 。
这种自然形成 , 朴拙大气的质感 , 能成为茶桌上的一道风景线 。
朴素无华 , 但又百看不腻 。
这般大道至简的风格 , 只有懂得 , 才能更好的赏鉴!
原创不易 ,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 , 请帮忙点个赞 。
关注【小陈茶事】 , 了解更多白茶 , 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 , 专栏写手 , 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 , 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 , 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