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歌文化介绍


白族民歌文化介绍

文章插图
白族是一个融合多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白族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历史,白族民歌都有哪些?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下 。

白族民歌文化介绍

文章插图
【白族民歌文化介绍】白族主要生活在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云南昆明、元江、丘北、南华、丽江、兰坪、毕江、、保山、泸水等县,四川西昌、贵州毕节 。人口:1131124 。白语属于汉藏语系,是藏缅语系的一个分支,常用汉语 。中原白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 。据史料记载,唐贞元十六年,牟逊、王毅、南诏曾组织庞大的乐舞队伍,前往长安向唐王室献唱歌舞,演出《南诏圣乐》 。
音乐史
在古代,白族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体 。白诗人杨其琨的《在路上》、杨的《大慈寺牡丹》、《董》等诗被称为“全唐诗”中的佳作 。《王富运》、《蛇骨塔》、《弑君》、《钩月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形象 。南诏著名的舞狮于唐代传入中原,南诏《圣乐》被列为唐代十四部音乐作品之一 。《白调》是一首流传甚广的格律诗,共3715首(前三句七词,后一句五词) 。15世纪中叶,一些学者用这种民歌形式写著名的诗歌 。比如杨乃的《辞赋》、《山花碑》、《白戏》、《吹室内乐》,就是在早期大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 。

白族民歌文化介绍

文章插图
白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生动活泼,如历史故事、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山河、爱情婚姻等 。歌词的结构突破了传统歌词的固定模式,歌词多为七句或八句 。这些由不对称的七字、五字、三句组成的歌词,改变了传统歌词的严谨和刻板,使格式各异的歌词焕发出青春活力 。
白民歌俗称山花体,其歌词结构有8句(第一句为衬词)或7句为一段 。八句歌词字数7775,七句字数775,7775 。有时,句子中的字数有增无减,但都属于山花体的变体 。配合歌词结构,旋律也由两段组成,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变奏和重复 。
在白族民歌中,白族曲调最流行,最受群众欢迎,其中大理、剑川、洱源西山白族曲调最具代表性 。这些民歌大多在山野和田野里演唱,可以伴随着播种、打柴、放牧等生产活动,也可以用于男女之间相互倾诉爱情 。它们大多节奏自由,曲调悠扬,气质广泛,山野味浓厚,属于民歌 。其中剑川白调,常伴有三弦,用于唱长篇叙事诗,故具有叙事曲的特点 。

白族民歌文化介绍

文章插图
泥鳅调,主要流行于剑川,属于较老的小调白族民歌 。整首歌唱得高低起伏,跌宕起伏,然后贯穿着急而急的三弦伴奏,表达了难以遏制的怨念,体现了白族人民反抗压迫的传统战斗精神 。其他白小调,如《麻雀调》,活泼、活泼、幽默,也很受群众欢迎 。
在白族民间,也有几种叙事性的唱法,一种是洱源西山区、剑川东山区的大唱道,另一种是青念居,第三种是大唱曲,第四种是奔子曲 。虽然DaGeTiao是在DaGeDiao唱的,但是歌手只唱不跳 。《少女》以组曲的形式,唱出少女的悲惨命运,是一曲感人至深的反封建悲歌 。

白族民歌文化介绍

文章插图
这里介绍白族民歌 。希望大家喜欢今天分享的文章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