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pdf( 三 )


那么,为何朝鲜战争中,美军精神病发病率如此之高?
一是信念问题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普遍具有为自由而战的荣誉感不同,在朝鲜战场上,他们普遍不能理解为何要远渡重洋来打仗,本该发挥思想指导作用的随军牧师制度完全失效 。而志愿军广泛而深入的思想教育,早就解决了为谁而战的问题 。
二是环境问题 。美军士兵普遍娇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在整个战争期间,他们始终不适应朝鲜半岛高纬度、高海拔的地理环境,这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影响 。

三是制度问题 。美军的轮换制度导致每个士兵只在战场待较短的时间,往往刚刚适应了战场环境就轮换回国,而战场应激障碍最重要的处理方式就是立即处理,这样大部分人都可以在适应后恢复,否则就会出现高比例的慢性精神疾病 。此外,虽然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就建立了战场应激控制系统,但重要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没有预料到朝鲜战场如此残酷,对士兵影响如此很大 。
四是作战对象 。志愿军的作战方式与美军遇到过的军事完全不同,特别是志愿军基本在夜晚发起进攻,黑暗中的战斗加大了美军对不可预知危险的恐惧 。
可以说,朝鲜战场上32%的美军遭受精神病的折磨,不可能指望他们在战斗中发挥正常战斗力,这对其战斗力也是一大重创 。
四、欠缺的医院
提到疾病,就不得不提医疗水平 。
通常认为,志愿军医疗水平远远低于美军,这本来是个误解 。志愿军比美军医疗水平低,这点不可否认,但差距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悬殊 。
1950年,美军有4所陆军机动外科医院(床位60,11月后增加到150),3所半机动后送医院(床位400),4所野战医院(床位400),1所驻地医院和3艘医院船 。
也就是说,1950年美军的收治能力也就在4000人左右 。在实际工作中,这个保障能力是严重不足的 。同年7月到12月,仅美国陆军因病住院人数就达到65062人,平均每人住院20天,平均每天住院人数为7072人,相对应的床位有巨大缺口 。
所以,1951年,美军采取了增设医院和增加床位的办法,不过增设的医院并不多 。而且,因为当时美军住院人数有大幅度的提高,床位紧张的情况并没有得到缓解 。

1952年起,美军进一步增加了医院数量,达到25家,随着大规模战斗阶段的结束,美军的住院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
【注:除了美军自己的医院外,韩国的地方医院、瑞典红十字会医院、日本的医院也承接了大量的美军伤员,但美军没有统计精准数字 。另有38347人送回美国本土医治 。】
志愿军的医院区分为兵站区医院和后方区医院 。
兵站区医院,即在兵站区配置的野战医院,包括靠近作战地区的前沿兵站医院,一般有床位400到600张 。在铁路运输的终点或交通便利的地区设置基地医院,收治能力在1500到2000人 。在前沿兵站医院和基地医院之间,如一夜不能送达,就设置中转医院 。
在首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共有6个医院 。第二次战役,又增加5个,达到11个 。第三次和第四次战役期间,又有增加 。截止1951年4月前,共有38家医院 。1951年,这些医院进行了首次整编、合编,调整为35家 。1951年底进行了第二次整编,医院缩编为21家,但是床位情况基本没有变化,一直保持在13500的水平 。1953年初,东北地区3家大型医院入朝,床位增加到了17000 。
这些医院收治了大约50%的志愿军伤病员 。
后方区医院,本来就是东北地区的卫生系统,总共93个医院,床位105640,收治了志愿军伤病员546752人 。
从医院的数量和床位的数量来说,志愿军本来强于美军 。当然,这并不代表志愿军的医疗保障能力比美军,只不过没有人们印象中那么弱 。差距重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志愿军医疗设施、设备水平和美军相比有较大差距;第二点是最关键的,志愿军没有美军那样快速后送能力,重要真相在于美国空军的空中威胁,这样就导致治疗时间被延误 。
五、失败的伏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朝鲜战争中美军的病员对美军战斗力造成了极大影响 。
这重要表现在:
1.美军不能理解战争的意义,这对士气的影响非常大,而美军生病人员随着士气的低落大幅度增加,同时也造成大量未记入因病缺勤的精神病人 。
2.美军普遍娇惯,吃不了苦,朝鲜半岛恶劣的战场环境让美军始终无法适应,造成了大量的冻伤、急性呼吸道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