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兵 战国和三国哪个人才多

【战国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兵 战国和三国哪个人才多】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国的文章 , 希翼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战国时期 , 各国出兵动辄几十万 , 长平之战秦赵双方更是动用了多达百万军事 , 秦灭楚也动员了多达六十万军事 , 而到了三国时期 , 各国出兵却往往仅有几万 , 这是为何呢?个人认为重要有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
真相之一:人口因素影响 , 菜叶网 , 东汉末年乱世导致人口突然下降
得益于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全面推行户籍制度 , 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史料对历史的人口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 。不过 , 由于先秦史料的丢失 , 我们已经无法准确得知战国时期各国人口 , 但根据史学家的判断 , 战国中后期总人口应该维持在2600万左右 。
此后 , 历经两汉进展 , 到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时 , 全国人口已经恢复至10677960户 56486856人(《晋书·地理志》) 。而根据《中国人口史》中的判断 , 到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时 , 全国仍然有约1100万户5500万人 。
不过 , 由于东汉末年以来的频繁战乱 , 导致人口开始浮现断崖式下跌 , 根据《三国志》《晋书》《通典》等史料记载 , 到三国后期(263年前后) , 全国在册人口仅剩820万左右 , 虽然这个数字有因战乱导致统计不准的影响 , 但差距不会太大 , 毕竟根据《晋书》的记载 , 直到太康元年(280年) , 人口才恢复至1616万 。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 , 三国和战国的人口差距达到了至少1000万以上 , 如此很大的人口落差 , 必定会导致出兵数量差距 。
真相之二:军队制度影响 , 征兵制与募兵制在动员能力上的差距
征兵制和募兵制乃是两种军事重要组成方式 , 虽然历代王朝均采取征兵制与募兵制并存的方式 , 但本来还有一定侧重点 , 其中战国时期是以征兵制为主 , 募兵制为辅;而后世王朝唐朝的府兵制和明朝的卫所制以外 , 基本募兵制为主 , 征兵制为辅 。

战国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兵 战国和三国哪个人才多

文章插图
战国时期 , 列国除了魏武卒、秦锐士等少数精锐部队是职业军事之外 , 军事重要以征兵制为主 , 即平时农闲时组织军队训练 , 战争爆发后再全面征兵 。根据云梦秦简《徭律》和《戍律》的记载 , 彼时列国重要采纳“卒更”、“践更”、“过更”、“赀徭(戍)”和“居役”等方式 , 确保所有适龄男子全部接受军队训练 , 从而保证战时的军事战力 。而根据《云梦秦简·编年纪》的记载 , 战国时期不仅是一般百姓 , 就连官吏也要接受军队训练 , 惟独达到一定爵位才可幸免、
而在《商君书·兵守》中 , 则有“三军:壮男为一军 , 壮女为一军 , 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 , 此之谓三军也”的记载 , 可见国家一旦陷入生死存亡之际 , 基本可以说是男女皆兵 , 从而达到最大动员能力 , 《汉书·严安传》也有类似记载 。而根据《汉仪注》的记载 , 秦汉时期男子从23岁开始服兵役 , 向来到56岁才干免役 。
不过 , 征兵制虽然能够确保国家拥有强大动员能力 , 从而在战争时期能够征调足够的兵力 , 但军事的战斗力却无法保证 , 因此从汉武帝刘彻时期开始 , 朝廷开始在不废除征兵制的情况下 , 兼行募兵制 , 此后四方有事 , 常募兵以备征伐 。
所谓募兵 , 便是挑选身体好、胆量大、技能优的 “勇敢士”从军 , 在征募不足的情况下 , 则发刑徒为兵(谪兵) , 西汉末年甚至招募奴隶为兵 。而到了东汉之后 , 虽然征兵制仍未废止 , 但募兵制已经开始成为重要集兵方式 。而由募兵组成的军事 , 不再负担其他职责 , 平时接受军队训练 , 战时负责出兵征战 , 乃是真正的职业军人 。


推荐阅读